睡着以后,血压多少算高血压?夜间高血压比白天高血压风险更高?
我们人体的血压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内因和外因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生理指标。在一天当中,昼夜的交替是导致血压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日常大家着重关注的,常常都是白天或清醒状态下自己的血压水平。

那么,有没有朋友想到过,当我们在深夜睡着以后,我们的血压会处于怎样的状态呢?夜间血压达到多少算是高血压?这一标准和白天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一样的吗?而夜间高血压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风险,又该如何治疗呢?
说起血压达到怎样的标准就算是高血压,相信很多朋友都可以很快地回答出来:当血压≥140/90mmHg时,就算是高血压了。不错,在白天或睡前清醒状态下,这个标准没有问题。但是在深夜,人体进入睡眠状态以后,还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诊断高血压就有些不合适了。

这么多年来,在观察了各类人群的血压昼夜波动特点以后医学专家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健康人群的血压波动存在一定的昼夜节律。正常情况下,应该在入睡后的前几个小时,血压逐渐下降;而在晨起清醒之前,才逐步回升。
- 最健康的一种血压昼夜波动模式叫做“杓型血压”,其特点是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压较白天的平均血压下降10%~20%;
- 如果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压相较于白天平均血压的下降幅度为0%~10%,被称为“非杓型血压”;
- 而夜间睡眠时的平均血压相较于白天平均血压,不仅不下降反而还升高,则被称为“反杓型血压”。

由此看来,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毫无疑问应该低于白天高血压;而血压昼夜波动呈非杓型或反杓型特点的人群,会很容易出现夜间高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当中就指出: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就算是高血压了。

相信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我夜晚睡着了血压还怎么测呢?事实上,指南当中专门提到了是利用ABPM(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进行诊断。这项检查可以帮助我们监测一整个白天和夜晚的血压波动情况。如果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0点到清晨6点间的睡眠状态下,血压平均值超过120/70mmHg,这就算是有夜间高血压了。

之所以这么多年来,医生们势必要弄清楚血压的昼夜波动节律并清晰定义出夜间高血压。这是因为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都显示,夜间高血压的存在往往意味着具有比白天高血压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首先,在夜间高血压患者当中,更容易检测出颈动脉内膜的增厚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都提示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风险明显升高。

其次,夜间高血压增加无症状性脑梗死、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等常见脑血管性疾病发病风险,并且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记忆功能。

最后,夜间高血压明显增加各类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这些严重心血管事件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脑卒中,也叫脑中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等。

因此,要想全面降低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不仅仅要控制好白天的血压,夜间血压也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何医生往往都会建议新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做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因。
在众多的高血压影响因素当中,医学专家们通过各种临床观察以及实验,将与夜间高血压有关的重点集中在了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里主要是指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这是造成夜间血压难以下降甚至反而升高的原因之一;
第二,血液循环中的负荷过高(血液中的盐分和水分过多)。在大部分人群中,这主要与高盐饮食以及盐敏感性高血压有关。体内的钠盐摄入过多或属于盐敏感体质容易导致水和钠在循环中滞留,造成循环负荷升高,促进夜间高血压;
第三,睡眠障碍。一般来说,在非快动眼睡眠期,副交感神经会兴奋,使血压下降。而一旦睡眠受到影响,则交感神经兴奋容易占主导,造成血压回升;
第四,吸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状态,也会增加夜间高血压的风险。

由此推测,以下这几类人群,应该尤其注意自己是否存在夜间高血压的情况:
- 静息状态下心率≥80次/分的人群,静息心率是我们判断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最简便的指标;
- 每日食盐摄入量长期超过6g以上的高盐摄入人群,或盐敏感人群。所谓“盐敏感人群”,指的是食盐摄入的增加和减少都可以引起血压明显波动的这类人群;
- 存在睡眠障碍的人群,比如,长期失眠、睡觉时容易打鼾、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等;
- 长期存在不健康生活习惯的人群。

对于夜间高血压的患者而言,首先,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这几点:
第一,减少食盐的摄入,严格将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内。控盐的同时,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增加钾的摄入可以帮助身体排钠,也有利于恢复昼夜血压节律;
第二,戒烟、限制饮酒,减轻体重,坚持运动锻炼;
第三,改善睡眠障碍,为自己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节律,避免熬夜、睡前饮食等,采用适当的方式助眠,必要时,可以使用安眠药物。

而在降压药物的治疗方面,最常使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它们其实都可以被用于夜间高血压的治疗。只不过,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可能发挥的功效以及特点会有所不同:
- 利尿剂尤其是氢氯噻嗪,可以明显帮助降低循环负荷。对于夜间高血压同时存在食盐摄入过量、盐敏感的患者,是比较适合的;
-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以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它们都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研究认为,它们不仅可以控制夜间高血压,还可以帮助恢复昼夜血压节律;
- 钙离子拮抗剂“地平类药物”,也被认为具有恢复昼夜血压节律的功效。

除了药物选择以外,还有一个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控制夜间高血压,这就是调整用药时间。
当前,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都习惯于在清晨晨起以后服用降压药。但事实上,这容易造成夜间体内的药物浓度下降、效力不足。
对于夜间高血压患者而言,将降压药调整到睡前服用有可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需要口服多种降压药物的患者而言,还可以将一种药物安排在晚上服用,其他药物安排在早上服用,这可能更有利于控制好全天的血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