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顽固高血压十余年,看中医如何治疗
2019年9月23日15:50:02
秋分悄然来临
秋分是24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当天日夜时间均等,而后夜愈长日愈短。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秋天也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
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更不能疏忽防范。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上海中医学院内儿科徐仲才教授临床治疗高血压医案2则。
伴着凉爽秋意,用20分钟将医案摘抄下来,习百家之长,成就自我。
医案一
孙某,女,56岁。
初诊:1977年6月24日。
患高血压头顶痛10年以上,近来血压最高可达200/120mmHg。
顷测血压:140/96mmHg。
外地医院神经科检查无异常发现,素来怕冷,常感腰以下溶溶如坐冷水中,日前仍穿着棉毛裤(气温26度),平时很少出汗,神疲而不能安寐,尿稍急,大便干结,但有时迫不及待。
舌质偏红,苔薄剥,脉濡细。
诊断:巅顶之上,惟风可到,肝肾不足,风阳上扰而为头痛,下则阳虚厥冷,阳气之虚,根本在肾,当予清上温下。
处方:熟附片18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黄芩9克,菊花9克,炙细辛3克,川桂枝6克,生白芍12克,仙灵脾9克,补骨脂12克,生甘草9克,陈皮6克。七剂。
二诊:1977年7月1 日。
头顶痛,有时头目稍清,仍上热下寒,近日天气酷热,着棉毛裤,胸闷腹胀,大便畅,每日3—4次,无迫不及待之象,尿频长,脉缓细。
曾有心律不齐史,现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部分T波轻度变化。
仍守前法兼以理气止痛。
处方:熟附片18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黄芩12克,白芷9克,苦丁茶9克,炙细辛4.5克,川桂枝6克,生白芍9克,瓜蒌皮12克,补骨脂12克,炙甘草9克。
7剂。
三诊:1977年7月9日。
头部痛胀升火已显轻,精神疲倦模糊感也不像以前难受,胸闷亦轻,大便一次正常,有时腹胀,下身已不怕冷。
原方随证加味。
原方中加枳壳9克,7剂。
四诊:1977年7月16日。
天阴有雨,近2日来后脑右侧胀痛较甚(但比原来轻,自述素来阴雨天要严重),不易入睡,但睡后即懒于起床,口苦不多饮,夜间手麻,腹胀。
苔薄已不剥,舌质仍偏红,脉濡细,原法不变。
原方7剂。
五诊:1977年7月23日。
腹胀减,头部无迷糊感,体软随减未消失,这一周未觉手麻,舌脉如前。
复测血压: 150/90mmHg,平肝温肾,悉按前法。
处方:熟附片18克(先煎),炙细辛4.5克,钩藤15克(后下),甘菊9克,川桂枝6克,生白芍12克,仙灵脾9克,炙甘草9克,枳壳9克,鸡内金9克。7剂。
六诊: 1977年7月30日。
精神体力胃口俱较好,病情渐趋稳定,还望加意调养。
原方中去炙细辛,加砂仁3克(后下),7剂。
按语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机体阴阳失调,尤以肝肾两经病机改变为主,此强调整体治疗观念。临床上治疗高血压,大抵以养阴平肝为主。
本例根据辨证,上则风阳旋扰,下则阳虚厥冷,采用清上温下法,兼容寒热于一方,着意于温补肾阳,引火归原,配伍之际,不可妄用苦寒直折,当取黄芩、菊花轻凉之品,终使阴阳平调而获显效,故认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治则之一。
医案二
刘某,男,49岁。
初诊:1973年12月9日。
1971年4月,因脑血管意外、脑干损害、早期高血压住院治疗。
出院后自觉头晕钝痛、目糊、左眼跳痛、右耳失聪,行动肢体摇摆不定,需人扶掖,静坐片刻则觉右侧肢体麻木,指趾端犹如针刺。
心慌、睡眠不安,于每晚就寝1—2分钟内似觉有冷水自巅顶浇至脚跟,平时常有全身肌肉跳动,胸部屏紧感,口干,咽如梗塞,咯吐少量灰色稠痰。
舌胖色淡,苔薄,脉细。
血压:150/100mmHg。
经长期中西药及针刺治疗无明显效果。
辨证:阴阳失衡,虚阳上浮,肝风内扰,心神不宁,痰浊阻遏经络为患。、
查阅前方,均从滋阴泄热为治,诸恙依然。
方拟通阳益阴,镇肝养心,潜纳浮阳。
处方:桂枝6克,生白芍9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炙甘草9克,淮小麦30克,红枣7枚,菊花9克,川芎9克,麦冬12克,瓜蒌皮12克。
另方:胆荚片2包(含猪胆汁、皂荚、拳参),每服5粒,每日3次。
二诊:1973年12月26日。
服药7剂,咳痰渐减,睡眠改善,左眼跳痛减轻一二成,走路摇摆次数减少。前方尚合机宜,渐进为治。
原方改桂枝9克,生白芍12克。
三诊:1974年1月2日。
连服前方药14剂,精神日振,全身肌肉跳动及走路摇摆均十复其六七,目前走路已可不用拐杖,心慌心荡减而未,脉转迟缓除,再方参用温阳之品。
原方加熟附片12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
四诊:1974年1月9日。
上方药服7剂后,自觉症状更有改善,仍宗前法。
原方改熟附片15克(先煎),并加仙灵脾12克,续服7剂。
五诊:1974年1月16日。
服上方药两剂后,即觉精神体力转佳,所有疾苦均已消失。
但近数日稍有眼胀目糊,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濡缓,治予平肝熄风。
原方改熟附片18克(先煎),并加钩藤12克(后下)。
按语
本例脑干损害症伴高血压,属阴阳失调。
开始均按眩晕、中风一般辨证施治,给予养阴平肝泄热方药,疗效不显。
盖人体阴血以阳气为动力,而本例患者肢体麻木不遂,舌淡脉细,足见阳气浸衰,不能煦养络脉。
但本病既属阴阳失调,当根据阴阳消长,相机用药,不可初起贸然应用大温大燥之品,否则阳损者未受其益,而阴虚者反先蒙其害。
故初诊处方用桂枝以温通心阳,又用白芍、麦冬以养阴和营,合镇肝养心,潜浮阳,化痰浊诸法,冀阴平阳秘,气煦血濡。
当三诊之后,病情大见转机,十复六七,温通心阳既已应手,还须作探本穷源之治,庶免病情反复。
缘本病迁延日久,病久多及于肾,而阳气根源于肾,当不失时机地培补肾阳,故用熟附片合仙灵脾诸药以温阳益肾,药病相切,收效更为显著。
此病较为顽固难治,根据中医学辨证施治原则,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着意扶阳以配阴,用通阳法奏效于前,用温阳益肾法巩固于后,不拘泥一病一法,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天气逐渐寒冷,小师妹温馨提示:
早晚温差较大,大家一定要注意增添衣物,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