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血管病的几个大误区, 您是否已经成功避开
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不但威胁着老人的健康,中青年人的发病率也日趋升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防治这些疾病呢?
误区一:只有老人才得冠心病和高血压
有些年轻人认为,冠心病和高血压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就高血压而言,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发病率就已达到8%。所以,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来说,特别是30岁以后,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早发现、治疗。生活中应注意纠正诱发血压增高的不良习惯,如饮酒、口味过咸等。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而只有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或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时才会有明显症状。受饮食、习惯及环境等影响,目前我国的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很多年轻人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甚至因此而死亡。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特别是上班族,工作生活紧张,没时间锻炼,或是偶尔有时间便猛练一番。殊不知,由于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激烈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适当的运动应该是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
误区三:能不吃药就不吃
很多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有了耐药性,以后就无效了。其实,心绞痛的急救用药,如硝酸甘油等,只有长期服且使用过于频繁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不会形成耐药性。另外,心绞痛发作时,及早服药治疗,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
误区四:尽量不手术
有些冠心病患者觉得手术有风险,在紧急时刻不愿手术,错失救治良机,甚至失去了生命。其实,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创伤小、效果好,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但资料表明,我国仅有30%的急性心绞痛、急性心梗等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接受了紧急介入手术;高达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因此,人们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病情需要且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经常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恢复了体力活动,以为万事大吉了。其实,放支架主要是一种物理治疗。它通过改善血管局部狭窄,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也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继续服药治疗。
误区六:化验结果正常就无需降脂药
近年来国内外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血脂化验检查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不代表无需治疗,关键要看个体情况。例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135毫克/分升(约为3.53毫摩/升),对于健康人而言,属正常范围,无需降脂治疗;但对患过心肌梗死,做过支架治疗、冠脉搭桥手术,患糖尿病或同时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来说,该血脂水平就偏高。把LDL-C降至100毫克/分升以下(约为2.62毫摩/升),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对于急性冠心病患者,他汀类降脂药可起到稳定冠脉硬化斑块的作用,发挥该药物降脂作用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误区七: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高血脂症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通过服用降脂药,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血脂症就治愈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降脂药减量常会引起血脂反弹。因此,除非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都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误区八: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
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副作用很大,对肝肾都有毒。觉得血脂高点儿,也没有症状,还是不吃药为好。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减少药物剂量后,常可使这些人升高的转氨酶下降,再次增加剂量或选用同类药物时,转氨酶也不易升高。如果患者肌酸激酶(CK)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则应慎重考虑,予以减量或停药等,待症状消失、CK下降至正常,再重新开始治疗。
误区九:没有症状的高血压不用治疗
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高血压潜在的危险很大。因为,有症状会促使人们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有助于病情的控制;而没症状的人,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因症状的有无而消失。很多人直到出现心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后才去治疗,悔之晚矣。另外,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又各不相同,各种降压药的性能也各异。因此,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可单纯依靠别人的经验服药。
误区十: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大多数人以为血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国外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年龄40—70岁的人,血压在115/75—185/115毫米汞柱这个范围,收缩压每增加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每增加10毫米汞柱,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就增加一倍。血压越高,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就越大。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而言,血压最好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