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肝硬化、12岁脂肪肝,医生:把孩子吃得白胖胖,其实是害孩子

文 / 医路向前巍子
2021-04-23 18:17

11岁的孩子患上“重度肝硬化”,12岁的孩子患上“重度脂肪肝”......

为什么小小年纪,却患上了脂肪肝、肝硬化等中老年人疾病?

11岁男孩肝硬化、12岁男孩脂肪肝

12岁男孩,大腹便便,患上重度脂肪肝,体重竟然达到了250斤左右,你们能想象吗?

近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田明达医生在“医学界儿科频道”发文称,在门诊我就接诊了一名这样的孩子。

后来追问病史,家长说孩子自小挑食,喜欢吃主食、肉食及零食,不爱吃蔬菜和水果,喜欢喝饮料,有时候甚至会把饮料当水喝。并且平时除了上学基本上都喜欢宅在家里,很少运动,所以孩子从小体重就严重超标。

家长说孩子曾在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仅为单纯性肥胖。通过限制饮食及运动后体重稍有下降,但是因为孩子很难控制自己,总是偷偷的吃零食,所以近期体重就增加了不少。这次是因为马上要参加中考,怕体检不合格提前来医院检查。

经过相关检查后显示:孩子肝功能异常,重度脂肪肝!!

然而这并非个例。

2020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竟是一名11岁的小男孩,已经重度的肝硬化。

1年前,当时这名10岁的小男孩就在学校体检中被查出“转氨酶升高”,医生建议做B超查肝脏。

结果做完B超后,医生愣了:影像结果显示中度脂肪肝,比成人正常肝脏还要大!

男孩的肝脏B超结果

到了2020年5月,小男孩又回到了医院复诊,B超结果显示:从原本的中度脂肪肝变成了轻度脂肪肝。

然而过了半年小男孩再来复诊时医生发现,眼前的小男孩比起一年前明显胖了,加上他疫情期间宅在家吃好喝好缺乏锻炼。医生建议孩子做肝穿刺,才能准确地查出肝脏的情况。

男孩和爸爸

3天后肝穿结果出来了,验证了医生不详的预感。小男孩的病理报告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伴肝硬化,肝硬化等级是S3-4,属于重度肝硬化。

家人怎么也没想到,11岁的孩子竟然会得重度肝硬化。

根据家长介绍,孩子从小就胃口好,一顿能吃2、3碗白米饭,爱吃红烧肉等荤菜,也喜欢吃重油重盐的食物,每一顿都要吃到撑才罢休,结果就是孩子越吃越胖。

为什么小小年纪就患上了脂肪肝?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儿科医生田明达在医学界儿科频道刊文介绍,脂肪肝近年在儿童中尤其是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世界各地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患病率可达23%-77%,已经成为继病毒性肝炎后影响儿童健康最重要的慢性肝脏疾病。

在一项2016年北京市的抽样调查中,2286名儿童中肥胖组的脂肪肝检出率平均达到了34.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儿童已悄然加入了肥胖者的行列,肥胖儿童已占儿童总数的10%,并正以每年8%的速度递增。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肥胖导致的最常见的儿童肝病,危害很大,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引起2型糖尿病,还可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病变、维生素D缺乏、低骨密度、阻塞样睡眠呼吸暂停等。

孩子吃得白白胖胖是害了孩子!

我们总听老一辈人说:“小孩子长得胖,有福气”、“大胖小子,白白胖胖身体好”、“能吃是福,小孩子多吃点没事”、“白白胖胖的孩子,才是养得好”...

其实,家长这样的观念反而是害了孩子!

肥胖是各种慢性病的发病动机,这点无论大人小孩都一样!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范建高曾在2017年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一般而言,肥胖的过程是先“胖到肝”,再“胖到腰”,最后是整体的体重超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胖子。

而“胖到肝”上,可就不是一件好事儿,如果不加制止,会有这样一个规律:

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蔡晧东曾在健康时报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

多项研究表明,大约有0.5%~1%的脂肪肝和2.8%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在大约20年后会发生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将会增加到4%~27%。

小时候吃的白胖,不仅仅会伤害肝脏健康,更重要的是可能也为将来带来更多危害!

1.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2-4倍

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高珊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儿童期肥胖,成年后有75%的概率依然体重超标,发生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成人的2到4倍。

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与同龄健康者相比,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五年后的颈动脉壁更厚、更僵硬。

2. 糖尿病风险高3倍

“肥胖症患儿患糖尿病的概率为非超重人群的3倍。近几十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平均100人中就有一个糖娃。”北京天坛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方红娟2019年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现在一些家长会依孩子的喜好,让他们吃很多肉、喝碳酸饮料等,这些都会让孩子体重过重。

3. 肥胖儿童心理问题更突出

一篇《肥胖儿童心理及治疗》的文章谈到,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较正常儿童差,抑郁、社交退缩分裂行为等心理现象也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据调查,有近1/2肥胖儿童因在集体中受到歧视、伙伴关系不良、自我感觉差而不愿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70%以上的肥,胖儿童因身材被同伴起外号或担心穿不上漂亮衣服,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和孤独感。

让孩子远离肥胖,每餐留一口!

孩子虽然长身体,但也不建议吃太撑。尤其是要避免过多热量摄入,少食高糖、高脂肪食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营养生化研究室主任常翠青2012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到,孩子味觉适应力在4岁前是关键时期,过了7岁味觉便成熟。

因此,这段时间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比如少油、少盐、少糖等。

2012年时,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肖延风在健康时报上刊文分享了适合学龄前和青春前期儿童的“交通灯饮食”:

绿色食物,保证供给;

黄灯食物,限量摄入;

红灯食物,严格限制。

文章转自: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