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除了与胰腺相关外,中医中药降糖,还从这两个脏腑入手

文 / 健康学问一点通杨阳洋
2021-03-15 20:49

【作者简介】孙倩倩,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规范化培训医师。

【指导教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山东新中鲁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致葡萄糖利用障碍而成,即全身缺糖、局部高糖。从中医学而言,患者全身表现为不足或虚损,而局部则呈现火热毒邪亢奋状态。

糖为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能量来源,正常生理的血糖状态表现为少火, “少火生气”、“气食少火”;血糖为饮食水谷所化生,是脾主运化功能的具体体现,也与肾之元阳气化与推动密切相关,即“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从疾病发展全过程来看,血糖与阳热具有相关性。若气不输布,聚集过多则表现为壮火,或亢阳,《黄帝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在发病早期,血糖高多表现为阳证、热证;疾病中、后期,则表现为全身虚寒而局部阳热之寒热错杂证;疾病早期以火热为证,但从体质言,也与脾虚痰湿质有关;疾病中、晚期,并发症阶段,则以肾气虚损为要。脾为后天之本,肾为立命之根,无论从发病到疾病后期至生命之终结,脾肾均是必须重视及立法之本。

我们在临床运用方剂时以降糖扶正、降糖不损正为立方之本、调理之要。偏气郁者,合用疏肝解郁药,例柴胡类方;偏血瘀者,合用活血化瘀药,例四物类方;挟痰者,合用健脾化痰药,例温胆之类;兼湿者,合用燥湿利湿之品。然而药随证变,中病即止。平时以生活调理为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作息,坚持适度运动、控制饮食、定期动态观察,也是需要重视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