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个鸡蛋,糖尿病找上门?医科大这项研究没那么简单
研究8545例数据后,专家称:每天一鸡蛋的国人,被糖尿病盯上了
要说鸡蛋的好,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西方古谚里的“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放到东方那就是“每天一鸡蛋,大夫不用看”。
不过,近日《英国营养杂志》一项研究却称:“每天吃一个鸡蛋,得糖率几率增加60%”,还点名“数据来自中国”。这项研究刚一出炉,就受到了大量关注,而且从论文提供的数据来看,其结论也确有其事。
那吃了这么多年鸡蛋是吃错了吗?怎么理解鸡蛋对健康的影响?我们具体来看论文。
8545例数据,专讲“吃鸡蛋”
据《英国营养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11月8号线上期刊,这项“吃鸡蛋”研究由中国医科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和卡塔尔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完成。
研究人员引用了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这项调查在九个省份内持续进行,在城市和农村之间随机采集。而这次研究,主要参考了1991年-2009年期间参加CHNS的8545名青壮年数据。
论文显示,这些被试平均50.9岁,平时饮食习惯也较为平均。在每次调查中,被试者需要在3天里持续记录下鸡蛋食用量,并记录其他饮食。这些调查一共进行了7次,个别被试的随访时间达11年之久。
研究数据显示,和不吃或者少吃(每天≤9g)鸡蛋的25%人群相比,每天吃≥37.6g(2个以上)鸡蛋的25%人群,得糖率增加65%,每天吃9.1g - 20.6g(1个以上)鸡蛋的人的25%人群,得糖率增加60%。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Yue Wang表示,数据上吃鸡蛋和得糖率呈现出正相关,直观的感受是每天一个鸡蛋容易得糖。
一线生物学者们都怎么吃
每天一个鸡蛋、少吃米饭面条的“低碳水、高蛋白”是吃错了吗?只根据这项研究,我们还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在学术界并不缺少类似的观点。
比如最近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就认为,高碳水可能比低碳水更适合中老年。这项研究来自103国的1879份数据,结果发现:在男约60岁女约70岁区间,食物比例11%蛋白质67%碳水的人活得长久。
而在《M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饮食提议单上,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两种饮食法已经连续多年并列“Top 2”。前者鼓励谷物当做主要食物,牛羊肉等红肉少吃,奶类根本不用喝。而后者以少吃盐为主要观点。
M国老化研究院教授Sinclair则认为,碳水和蛋白只是补充能量的方式不同,对人类生存时间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中大。同时,他主张“间歇性”饮食,以实现身体的热量限制,让“生命时钟”端粒的稳定。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保护物质,伴随着细胞分裂的过程,其也会随之缩短,当其不能继续缩短时,细胞也就无法继续分裂。
除了“间歇性饮食”外,2019年Hisayuki Amano研究团队发现:维生素衍生物也在能够一定程度上发挥维持端粒长度的作用,该项研究发表于《Cell Metabolism》上。在Sinclair著作《我们不必变老》一书中,也曾表示其每天早起都会食用1g维生素衍生物。
JD健康资料,这种物质目前已由国内生物酶法企业基因港实现量产。
膳食指南:鸡蛋还是得吃
说了那么多,哪一种饮食风格更好呢?每天一个鸡蛋还合适吗?在学界依然保留有各种观点的情况下,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具体的答案。
就此次研究而言,在参加了全部7次饮食调查的2425名受试者中,虽然多吃鸡蛋的人群糖得糖率更高,但这种关联并不显著。而且没有考虑年龄、性别、城乡差异等人口特征,以及体育锻炼、饮食习惯和能量摄入等个人生活习惯和基础健康状况。
研究者自己也表示,虽然这项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新的观点和信息。但相关性研究并不等于因果关系。就我们的日常饮食而言,这项研究的结果不具备太多参考意义。也不能简化理解为“每天一个鸡蛋得糖率升高60%”。
事实上,《居民膳食指南》也依然认可按时吃上几个鸡蛋,以保持营养均衡。这一指南指出,蛋类营养成分比较全,营养价值较高,但摄入量不宜过多。每周280g~350g(大约每天一个),蛋黄也可以吃。
这一点与维生素衍生物的情况相似,自2017年由基因港实现量产后,这一物质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它是细胞里无法忽视的能量物质,伴随老化它的衰减也有研究支持。另一方面,衰老是一种综合反应,其原因至今没有定论,光考虑维生素衍生物也不妥当。
不过,鸡蛋的处境相对而言还是要好上一些的。毕竟从钻木取火到高压蒸锅,几千年来我们不也都这么吃过来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