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0年来“后备军”人群大幅增加|专家谈糖尿病早防早治
日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名20至79岁成人患糖尿病,中国患者数排名第一,约为1.164亿人。据估算,中国花费在糖尿病相关的健康支出约为1090亿美元。
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并给社会医疗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日,“数据解糖·登月护航”控糖学术研讨会暨“全民控糖公益行”在京启动。会议旨在分享和交流糖尿病防治前沿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果,推动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前人群及糖尿病患者的干预管理,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糖尿病防治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尤其是做好全民健康教育及管理。”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孙永章说。
不可忽视前期预防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0.9% 和 35.7%。
在中国,除了基数庞大的糖尿病患者,处于糖尿病前期者也高达15.5%。“如果不及时干预,这些人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杨叔禹说。
糖尿病前期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患者血糖值介于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这类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已然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
杨叔禹表示,在糖尿病前期,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8.1%,慢性肾病患病率为17.7%,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病率为19.8%,糖尿病多发性感觉神经病变患病率为5.7%。此外,肿瘤风险也会增加,尤其是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
“我国30年来糖尿病后备军人群大幅增加,他们以每年5%~10%的速度向糖尿病迈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表示,“糖尿病早防早治早受益,晚防晚治多遭罪。”
“食”就是干预措施之一。杨叔禹建议,工作日和周末应采取不同的饮食模式,周一至周五为“2+1”饮食模式:早上好,中午少,晚上早;三餐间隔时间控制在10小时内(如能控制在8小时内更佳)。
周六至周日仅早晚进餐,中午不进餐(两餐间隔时间控制在8小时内)。此外,还应加强中低强度的运动,运动时间以每次30~60分钟为宜,一周3~5次。
“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效益也更高。”由李光伟领导的“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显示,根据30年随访结果,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调控和运动,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总体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郭立新也表示,“关于落实糖尿病三级预防机制,首先是减少高危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而对于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应加强血糖管控,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
面对糖尿病这种古老而富有挑战性的疾病,转变治疗模式是首要任务。郭立新表示,在管理模式上,应由“疾病为中心”向“患者为中心”转变。
美国2019年糖尿病协会糖尿病指南就进一步完善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血糖管理策略,由医患共同决策,制订治疗计划。
郭立新指出,糖尿病本身是以“高血糖”为特征、以“视网膜病变”为定义依据、以“全身多种并发症”为主要危害的临床综合征。
目前,业内还没有合适的指标作为反映疾病本质的生物标志物,用来对糖尿病分级、分期、分层并且进行干预和管理,即使糖尿病分型也主要依赖于临床诊断。
“糖尿病是累及全身的系统性疾病,必须着眼于全身,全面理解疾病发病、进展的本质规律。而精准医学的理念和工具有助于对糖尿病的细分和归类,为寻找最佳干预提供平台。”在郭立新看来,糖尿病需要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实现精准医疗。
此外,郭立新还提出,未来成人糖尿病研究方向,应包括遗传学,自然病史,T细胞、先天性和B细胞免疫,分型标准/代谢异常特征,胰腺等方面。
比如确定新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证明T和B细胞自身免疫和先天免疫可区分糖尿病类型、定义发病时间、确定这些变化如何与治疗相关等。
在“互联网+”时代,糖尿病管理也需要拥抱现代科技。郭立新表示,一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的新技术、新应用与“糖尿病教育与管理”进行深度融合;二是运用新技术、新思维解决从人才培养到落地实践、分级服务、社会支付等一系列待解难题,应对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大数据研究提供依据
如今,疾病的预防与研究模式正紧随大数据时代悄然发生变革,医疗大数据也正在进入糖尿病诊治及管理中。
杨叔禹介绍,他们与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年大健康”)共同研发糖前管理App,计划于今年底上线使用。通过“科技改变糖尿病”的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糖前患者自我管理的意愿和能力,尽全力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实际上,把糖尿病人“管”起来离不开血糖数据的监测、收集和管理,掌握患者在各个阶段的血糖变化指标,可帮助医护人员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血糖数据趋势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教授倪银星曾分享过该院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经验。据他介绍,全院血糖管理指以内分泌科为中心,将全院患者的血糖进行主动统一管理,包括散落在各个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
首先,通过使用智能血糖仪扫描住院者的腕带,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追踪。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信息、基础数据、医嘱、质控、血糖记录和就诊记录等。其次,各科室会将检测到的患者血糖数据及时上传,医院内分泌科据此对其血糖控制达标率以及是否及时、合理监测血糖等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专业建议。
同时,还可对血糖变化趋势进行横纵向和大数据分析,进行前瞻性研究治疗。
“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慢病防控决策提供良好依据,提升群防群治以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糖尿病的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为减少因糖尿病带来的家庭与国家巨额财政支出做出贡献。”美年大健康首席科学家宁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