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杰出青年⑥|杨敬随: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
2012年,杨敬随从骨科来到内分泌代谢科,从一名普通护士变成了护士长。她说,作为青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而她,也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在奋斗着……
”
既然在这个岗位上
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从毕业起,杨敬随就一直在外科系统工作,刚来到内分泌代谢科的时候,对内科系统不了解的她也曾困惑过,但是她坚信,只要肯学习,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她白天上班,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记下来,利用下班时间钻研、学习;她向同事借来了内分泌专科护理的书,有不懂的地方就向资历深的护士请教。半年时间,她建立了自己的专科知识体系,同时她也有了开拓创新的想法。
杨敬随发现经常有一些厂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提出给患者做免费的科普知识讲座,经过询问,她发现患者爱听,也很想听。“那还不如我们自己来讲,因为我们讲的更专业。”这时候,她有了举办“教育讲堂”的念头。
“刚开始,大家肯定有不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已经很忙了,还要抽出时间去做教育。”杨敬随想起了当时的不容易,“我告诉我们的护士,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长远考虑,这其实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锻炼与提升。”
经过反复的修改课件和讲课练习,内分泌代谢科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堂”开始了。慢慢的大家看到了效果,逐渐接受了杨敬随的这一做法,现在,大家已经把教育讲堂当成了工作的一部分。
在2015年的一次外出学习中,杨敬随得知了“全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单位”的认证。“当时我就想,糖尿病的教育我们也在做,是不是能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让医院也能得到这个认证。”
回来后,她立即跟科室主任董其娟商量,有了科主任的支持,杨敬随更有了干劲儿。
她跟董主任一起,带领科室医护团队开始认证之路。
首先她规范了患者的教育管理,由最初的每周两次讲课到每周四次;讲课人员由最初的个人到由3名拥有“中国糖尿病专职教育护士”称号的教育管理团队,逐步的医师参与、营养师参与、到专职药师参与;护士们从最初的不适应、不敢讲到现在说起糖尿病侃侃而谈;形式从单一的宣讲到现在的食物模型、注射工具、并发症体验、小组教育、同伴支持等;内容从单一的饮食管理到后来的运动治疗、并发症危害、新七点管理等等,再到现在的标准化管理等逐层丰富。
科室还开设了糖尿病健康教育门诊,建立了糖尿病患者教育管理及电话随访管理体系,从院前、院中到院后,在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患者均能接受专职教育护士的管理及随访跟踪;16年,医院上线了全院血糖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流程……
认证简单,认证前的实际工作却一点都不简单,专业人员不足,没有专门教育场地……每当面临难题的时候,杨敬随都跟自己说,既然开始了就要坚持,并且要做出成绩!
努力终会有收获,2017年,医院一举通过认证并且以93.9的高分直接认定成为“全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示范单位”。近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也在我院揭牌。
这里面蕴含了多少份努力与多少个不易,杨敬随说,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努力,这些都值了!
说起糖尿病教育,杨敬随讲了一件事,“记得有一次培训学习,一位教授讲到,糖尿病教育都做好了,患者血糖自己都管好了,谁还会来找你看病呢?说实话,我不认同这种说法。”杨敬随认真的说。
“健康是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尤其我们作为医护人员,最希望的就是看到患者恢复健康。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日常的管理很多人都忽视了,总是等到不舒服了才意识到。如果能通过我们传递的知识,改变患者的行为,让患者能把自己的血糖控制好,可能就会延缓或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花费相对也会减少,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这一过程,我们的忠实患者也建立了,因为他们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同时,通过不断的接触,就认准了我们的团队。”
“既然在这个科,就想科室能发展好,作为护士长,糖尿病教育管理、专科发展这些工作我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能走到哪一步就走到哪一步,绝不能给自己留遗憾。”杨敬随坚定的说道。
“粉丝级”患者一直追随
“小胖,今天早上吃的什么?”
“鸡蛋、包子、牛奶。”
“很好,继续控制,记住最好别吃带粉条的包子,牛奶可不能放糖啊。”
三年前,内分泌代谢科来了一名小患者“小胖”,杨敬随对他印象深刻。小胖从小父母离异,过早独立的他从14岁起就开始工作,跑车运货,饮食作息十分不规律,再加上遗传因素,17岁的他就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
住院过程中,杨敬随为他制定了详细周密的血糖控制计划,从吃、喝、动等“小事”做起。为了让他掌握合理的饮食结构,杨敬随甚至手把手地教他利用微信方便的查询每种食物的热量,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食物摄取量。在杨敬随和护士们的陪伴下,小胖的血糖控制明显好转。
从那以后,小胖便成了杨敬随的“超级粉丝”,用小胖的话说,他在这感觉到了从小就没有的“家”的温暖,杨敬随及科里的医护们已经成了他的家人。
出院后,不管小胖跑多远,他还是会发来各项代谢指标检测结果,让杨敬随帮他看看有没有控制不好的地方;每月都会跑到科室来看看并带上特产,要是碰到杨敬随刚好不在科里,他都非要等到杨敬随回来,看上她一眼,聊几句再走。
杨敬随自豪地说,因为医护团队的耐心、精心、用心、细心,科室培养了很多像小胖这样的“粉丝级”患者,内分泌代谢科也逐渐成为糖尿病患者依赖的“家园”。
说到遗憾,她哭了
“每次看咱们医院拍的《一次就好》,都没有办法完整的看下去,因为感动,感动的不能自已。会联想到自己,相信每个护士长都是这种心情。”说着说着,杨敬随哽咽了,她想到了儿子。
一次,儿子因为表现优秀,入选为河南商报的小记者团,老师希望家长能来学校开个会,时间是下午5点。当天,杨敬随答应儿子一定会去。可当她忙完工作,发现已经7点多了,她马上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师告诉她,家长会已经结束了,儿子好像有些不开心,因为别人的父母都到场为自己的孩子表示祝贺,而她缺席了。回到家,她以为儿子会抱怨自己没有到场,谁知道儿子什么都没有说,乖乖的在写作业。此时,杨敬随内心的愧疚,无法言表。
今年母亲节,学校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抱枕送给妈妈,老公一直给杨敬随打电话,希望她能参加,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都陪在左右。当天科室很忙,她只说了几句话就挂了。等到忙完了赶到学校,活动已经结束了。其他家长悄悄告诉她,拍父母与孩子合影的时候,儿子一直不愿意照相,因为全班只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在身边。
杨敬随一直很自责,错过了儿子成长中很多重要的时刻,可儿子却从来不埋怨自己。
其实,儿子的学校离医院只有一个路口。
“一个科室的护理管理很重要,自然而然会牺牲很多时间,无形中肯定会减少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相信儿子会理解的。”
别人眼中的她
“我们护士长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都很强,学习能力更强,一些新政策新文件,行业新动态她都会主动去研究,钻研透了,再手把手教给我们,跟着她真的能学到很多,能跟着这样的护士长学习,我很荣幸。”
护士
季淑
护士
李云云
“新来的护士,护士长都会找她们谈话聊天,从这中间了解她们的承受能力,结合性格特点,把不同的新人安排给不同的带教老师,这点我觉得特别人性化。”
“她总是很关心我们,可她自己有事的时候却不说。MMC运行的时候,她脚崴了,还挺严重的,可她还是带着大家开会,反复研究文件,自己加班到半夜去钻研。休息了两周就又打着石膏上班了。”
护士
杜丽君
护士
李晓琴
“护士长对患者特别好,是我们的榜样,她总说我们对患者要比医生对患者还要好。碰上没有人陪护的,或者没有人照顾的患者,她总是自己掏钱给他们订营养餐,每次转病房都会问他们有什么需求,还会把自己电话留给他们,随时联系。她总说患者没有陪护,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更要多些关心和照顾。”
说起护士长,科主任董其娟竖起大拇指,“我记得一次聊天中护士长说,她认为医护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护理发展好了会带动医疗的发展,她告诉她的护士们,专科护士一定要起到专科护士的作用,而不是只是在执行医生的医嘱。这点我很赞同,这些年科室快速的发展,我们的护理团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的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
采访结束闲聊时,杨敬随意犹未尽的跟小编说着自己对糖尿病教育发展的打算,“下一步我们准备向社区发展,因为分级诊疗之后,很多病人都在社区了,我们还是想跟社区建立一个联系,给大家传递一些糖尿病管理的知识,让大家能够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杨敬随说,作为一个青年人,不管身在哪个岗位,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奉献精神,接下来,不管多困难,只要有目标,就一定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等到收获的那一天,你会觉得中间经历的所有一切都是值得的。
联
系
方
式
供稿:宣传部 王佳男
编辑:王佳男
生娃原来可以如此享受,这才是生娃的正确打开方式!
院长郝义彬寄语我院新毕业研究生:要做海燕和雄鹰,不负青春韶华
探班郑医郑东院区⑨|专业助产,VIP服务,在这里,让生娃成为一种享受
如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