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可嘉!“无腿老人”登顶珠峰,但您可千万别随便效仿!& 糖尿病患者喝粥,不要熬得太烂!

文 / 健康咨询报
2018-05-28 21:03

“健康是第一位的”,这句话在老年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无论是在公园、小区里还是清晨的马路边,总是能见到老人们锻炼的身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少人开始挑战自我。

94岁老太太跑马拉松,

成为全球年纪最大的半马女子选手

合肥70岁老人玩单杠,

能连续转圈五六十个,

而且速度相当快

“无腿老人”夏伯渝第五次

挑战登顶珠穆朗玛峰,

最终登顶成功

……

像这样的民间奇人奇事,我们在新闻里见过很多,虽然这种热爱运动、挑战自我的精神值得鼓励,但并不建议各位效仿。锻炼固然重要,但科学锻炼才最重要。

运动方式因人而异

在各种户外运动普及的同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运动损伤”,一个曾经专属于职业运动员的疾病,如今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基础不同,这也就决定了每个人锻炼方式的不同,我们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模式。

有的人膝关节不好,那就要避免爬山、爬楼梯这种导致膝盖软骨磨损厉害的运动;

有的人肩膀出现问题了,就要避免一些类似羽毛球、网球等需要上举的运动;

如果自己的踝关节不稳,跑步等剧烈运动要小心。

运动要讲究方式方法,并非盲目模仿新闻上的“励志老人”,盲目给自己制定运动量和时间,跟风效仿;或者不服老,以自己的运动状态和年轻人比较,超负荷运动。

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及运动量

保持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但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反而会增加猝死的发生率。

一般来说,运动结束后轻微出汗,心跳很快就恢复平时心率,这样的锻炼比较适中。

如果运动后半小时或者夜间心跳过快,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了。

建议“三高”人士、有潜在冠心病的人在开始规律锻炼前,最好通过计算心率或做运动心电图等方法评估运动强度和安全性,避免因运动诱发心肌缺血。

目前的研究认为,对身体——特别是对心脏而言,运动量应该有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运动就不再对人有利,反而成为压力。

所以,运动和健康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等号关系,仅靠一腔热情去运动远远不够,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必要的运动常识做保障。

今日话题

您对极限运动持什么态度呢?

您又是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锻炼时间的呢?

健康早知道

糖尿病患者喝粥 不要熬太烂

粥熬得越烂,其糊化程度越高,淀粉颗粒就越小,就越利于消化吸收,因此人吃了后血糖升高得更快。

因此,糖尿病患者煮粥也要烹饪得当,尽量保证米粒及豆粒的完整性,不可煮得太烂。

追求完美的人易患抑郁

对自身要求过高,事事追求完美的人做事十分谨慎,争强好胜,凡事喜欢十全十美,其中大多数还有很强的占有欲、控制欲,具有一定的强迫倾向。

他们凡事都想争第一,一旦被压倒,处于劣势,他们就会感到无比压抑,生活上很可能出现重大变故,产生适应困难,使他们长时间心理不平衡,最终导致抑郁症发作。

忙里偷闲眨眨眼

眨眼动作可以促进眼睛分泌泪水,并将眼泪均匀涂于眼球表面,保持眼部湿润。很多人因为太专注于工作,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眨眼次数过少,导致眼睛干涩不适。

忙里偷闲,眨几下眼睛,有助于清洁眼表面,也相当于给眼睛做一次按摩。

文章来源:《健康咨询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