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喜欢“拉帮结派”的疾病,悄悄给你设下连环套

文 / 生命时报
2018-04-16 20:14

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会让你与他人成为朋友。相同的生活习惯、类似的致病基因,让一些疾病也“拉帮结伙”。

当一个人患上某种特定疾病时,其他疾病可能也会接踵而至。

熊小知今天就画一张“疾病族谱”,梳理出那些关系密切的疾病,让你以后不再落入这些疾病的“连环套”。

胆结石和冠心病,共享生活恶习

美国心脏病协会针对8.4万名志愿者,和5.1万名冠心病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有胆结石病史的患者,日后患上冠心病的风险会增加23%。

“共享经济”不算什么新概念,你的很多恶习,早就被疾病 “共享”了。

  • 肥胖,运动少,喜爱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食物,不光会引起胆结石,还会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

  • 胆结石还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收缩,诱发心绞痛、心律不齐,甚至心肌梗死等症状。

建议

体检查出胆结石,生活中要多喝水,按时吃三餐,少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

另外,要注意定期体检,关注心电图检查,平时出现胸痛、心悸症状应及时就医,尤其是体型较胖的中年女性。

糖尿病,“株连”多个器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约有1.1亿名糖尿病患者。高血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会悄无声息的“株连”身体多个器官。

香港中文大学对191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发现73%有脂肪肝。

脂肪肝和糖尿病成为“难兄难弟”,其实跟葡萄糖的转化有关:

  • 血糖高的人,肝脏需要不停的“加班”,将多余的“糖”转化成脂肪,容易诱发脂肪肝。

  • 肝脏能将一部分的葡萄糖转化成糖原存起来,而脂肪肝这方面的能力减弱,无家可归的葡萄糖在血液里持续“走高”,糖尿病便找上门来。

建议

除了平日管住嘴,还要坚持运动,每周最好进行3~5次半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心率一般在100~140次/分钟。

糖友冠心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友高2~4倍,发病年龄也提前了5年。

在内分泌科医生眼中,得了糖尿病早晚会患上心脏病,糖尿病合并的心血管疾病也可称为“糖心病”。

糖友患心脏病更加危险,因为即使无明显心绞痛,仅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律不齐,也可能已经发生了心梗,这种无痛性心梗发病率可达24%~42%。

建议

糖友须平衡饮食,多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茶籽油等,并适量运动。

到医院复诊时,要多关注心电图、动脉硬化的情况。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一项基于我国3530万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肾病已取代慢性肾炎,成为了慢性肾病的首要病因,甚至是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建议

  • 动起来:

适当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糖尿病肾病的不二法则。

建议采取多种运动方式相互结合,健步走、游泳、瑜伽、跳舞、力量锻炼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 瘦下去:

各种代谢异常都与肥胖相关,且超重越多患病风险越大。

  • 吃得好:

低盐饮食,少吃油腻和煎炸食物,适量吃鸡、鱼、瘦肉,多吃蔬菜,避免饮酒,不暴饮暴食。

除了上述器官,糖尿病还会对视网膜、脑血管、神经系统、皮肤等多个部位造成影响。

想要保护好这些器官,应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规范用药。

用药后,空腹血糖不宜超过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宜超过10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应低于7%。

偏头痛和闹肚子,有相似基因

偏头痛和肠易激综合征,算是“近亲”了:它们有相似的致病基因。

一项研究调查的1052名成年人中,有287名偏头痛患者和312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其中79名患者两种病症皆有。

肠易激综合征常有腹部不适,表现为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大便中常有黏液。

长期不规律头痛且伴有焦虑的患者,更易患上肠易激综合征。

建议

偏头痛患者应格外注意保护肠道健康,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出现腹泻等症状时,注意多喝水、保证营养、少食多餐;便秘时,增加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促进肠道蠕动。

骨质疏松,让人疼得“无法呼吸”

骨质疏松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最大的影响是造成驼背、骨骼疼痛、易骨折。

其实,它还可能让人痛得“无法呼吸”,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

  • 骨质疏松患者易出现胸椎压缩性骨折,让胸腔受压,从而喘不上气、胸闷气短。
  • 骨质疏松患者还可能有骨痛症状,由于呼吸可能加重疼痛,他们往往不敢用力呼吸,使胸腔扩张不够,导致肺部通气量下降。

建议

在中年时就要关注骨骼健康,多摄入牛奶、小白菜等钙含量丰富的食物。

下午4时到5时,在阳光下走20~30分钟,更有利于身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

当骨质疏松导致的骨痛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时,要咨询医生及时用药。

中风后的“不开心”,可能是抑郁

国内研究发现,约30%的脑卒中(中风)患者,会在发病后2周出现抑郁症状,42%会在1年内出现抑郁。

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失眠多梦等症状。

这种抑郁,可能来自对病情、死亡感到恐惧,或者对治疗失去信心,亦或是感到自己“没用了”;还可能与大脑受损影响神经系统有关。

护“心”建议

家人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他多出去走走,宅在家里对病情无益。

在康复期间,如果发现病人出现抑郁症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吓坏了。

熊小知想告诉你:别怕,虽然这些“亲戚病”令人烦恼,但是只要你改变坏习惯,遵医嘱规范治疗,它们就没那么容易找到你。▲

本期编辑:张杰 美编:靳丰华

致读者

每周日与你见面的熊小知,2018年又多了一种与你“相遇”的方式——

经增补知识点、重新绘制漫画后,满载页的图文科普书《熊小知说健康:医点就通》正式出版了。

生动的医学科普×漫画配图×指导详解,长按二维码,把这本会卖萌的医学科普书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