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文 / 中医同程会
2017-06-28 14:00

第四十一期

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袁斌华

从事医疗临床及研究30余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在大学、研究生、博士期间,本着穷求古训,师学四方的理念,先后师从、请教江西、黑龙江、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著名中医大家、著名妇科专家韩百灵教授、著名内科血液病专家孙伟正教授和丘和明教授等,深得名师指点。

对男女不孕不育、癌症、久咳不止、肝病、肾病、血尿、各种无名发热、内分泌失调、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甚佳。

采访笔记

采访的时候发现袁斌华大夫再一次学习大学时期的《中医基础理论》。30多年了,纸张早已泛黄,袁大夫的课本依然整齐干净,课本上的手抄笔记细密整洁,他对知识的珍重跃然纸上。

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袁大夫大学期间的教材保存至今

袁大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毕业后回到老家参加一线的临床工作。其实他一直有一颗继续精进的心,但是作为家中的老大,为了照顾弟弟妹妹,不得不先搁浅自己的梦想。七年后时机成熟,为遂“穷求古训,师学四方”的心愿,袁大夫先后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读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博士,研究方向均为中医内科。他研究的“补髓生血冲剂”和“活髓片”院内制剂迄今为止都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慢性再障和改善癌症生存质量的常用药。

1、兜兜转转,回归中医临床;良相难为,良医可就

当年“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让他走上了从政的道路,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亲力亲为,专注于研究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与产业规范发展的实际,多次参与主导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重大问题修改专题研究及具体修改论证工作。袁大夫在担任深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处长十余年后又担任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处处长。

鉴于临床医疗经验是做好药监工作的基本知识要求,同时也不想浪费自己的几十年所学,因此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临床诊疗,每个周六都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先后在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田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坐诊,不收取任何费用。目前他在更加努力地全面夯实中医理论,为退休后再次回归全职医生,为实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梦想做准备。

2、被中药现代化的理念毁掉的中医

袁斌华大夫在药品管理的岗位上已经做了17年,他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有着一种全面的认识高度。

这些年来,国家对中药的管理理念与政策有所背离了中药发展的自身规律,整个管理状况令人堪忧!有人说,现在的中药管理是基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形成的。本人以为这是一种责任推脱!

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袁大夫参加会议中

试问同仁堂的品牌,是由于使用了现代化的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才打造出来的吗?显然不是!百来年前,还没有任何所谓的现代检验仪器呢。人家品牌的确立是靠什么呢?靠的是公司的技术的传承与坚持,靠的是自己的诚信与悉心经营呵护!

中药现代化,不是把黄连变成了黄连素,把丹参变成了丹参滴丸,把青蒿变成了青蒿素,把生脉散变成了生脉注射液的过程。这些只是药物工作者们从中医药里得到了启发,从中发现了某些成分,从而在此基础上搞出了新药(植物药/天然药),本质上是(来源于植物的)天然(植物)化学药。

中药是什么?其本质就是它的使用必须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才能发挥其功能的药。而不是按照抗什么菌,杀什么病毒,消什么炎,结合什么受体来指导用药。

当然中药现代化,并不是一点仪器也不要,特别是今天的生态环境如此恶劣,不用仪器来测,真不敢随便用药,否则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都可能发生。为了保障中药的基本安全要求:要规定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基本安全要求指标,一旦突破,就要实施零容忍---一要吊证(永久吊销该厂家的药品生产资格);二要坐牢(公司的法人和主要负责人员都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对中药制剂及中药饮片的质量应采取弹性(相对宽范围)管理,因为中药大多是来源于植物、花草、动物、矿物。由于是天然资源,产量就注定有限,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就更加稀缺。

此外既然是天然形成的东西,就要尊重其生物多样性本质,其制造出来的成品就不可能像化药一样由化学制药技术制造出来毫厘不差。而是像人一样,十个手指头有长短,不能苛求完全一样。为了不浪费有效的天然药物资源,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只要加大剂量不会增加毒副作用,那么该药就可以分A、B、C多个等级入药,以质论价,明码标级标价。如果质量标准过严,势必造成极大的浪费,加剧中药资源的匮乏,最终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中药到底如何改良与进步

但中药需不需要改良与进步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需要。

中药颗粒剂(作为一种饮片)的方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第一,药效不确定,无法平行于传统饮片的疗效。第二,通过提取而形成的颗粒,浪费了大量的原药材资源。第三,推高了用药成本。

那么方向应该如何走?我以为中药微粉化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当然要加大研究和推广。微粉化,第一,能够保持与原药材平行一致的疗效,能够继续服从于中医药理论的指导而不变样走形。第二,节省药材资源。第三,节省成本。第四,服用口感更好。

袁斌华|不忘初心,回归中医临床

袁大夫生活照

而中药饮片的小塑料包装完全违背了以治疗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与中药灵活配伍背道而驰。在深圳等地推开的中药塑料小包装:

  • 第一,每一代药都要用小天平称量,装袋,封口,大大推高了中药饮片的成本,平均增加了30%的成本;

  • 第二,不利于中药配伍的灵活加减。中医处方配伍讲究灵活加减,用量常常为中药方剂之奥妙所在。现在的包装方式,以5g,10g,15g(5或5的倍数)为基本包装单位,非常不利于灵活配药,甚至因迁就用量而酿生医疗事故。特别是婴幼儿的小剂量如2g,3g,6g等的精准用药非常不便,更是严重影响治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第三,每天大量拆下的塑料袋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的白色塑料污染和破坏。

  • 第四,患者拿回家,熬药时一袋一袋拆开,费时费力,很不方便。

  • 第五,当初说为了发药卫生,完全是个伪命题:药房发药用手抓,首先他们是健康药师,然后中药要熬汤,本身可以杀灭所谓细菌。再说,中药饮片本身就不是无菌产品,健康药师抓药几千年了,都不存在问题,我们一些人却被“假卫生”牵了鼻子。

4、摈弃门户之见;让患者享受选择中医还是西医的权利

中西医结合,从毛主席提出来之后,中西医结合已经经历了几十年了,到底怎么发展,并没有走出一条真正理想的路子,特别是患者并没有从中获益:

从疗效方面来考察:每一个患者都有权利获得当今中国最高水平的西医和最好水平的中医的系统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从法律层面:要推动制定系统的最有可操作的新的中西医结合法规,对各级政府医药管理层、医院管理层、每一个医务人员的义务与权力进行刚性的规定:就是为了患者的最高利益,必须彻底打破中医不愿意推荐西医西医不愿意推荐看中医的门户之见,打破中医或西医一条道走到黑,让患者失去多一种治疗获救的选择机会。

从规范层面:应该梳理规定哪些病从一开始就应该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或治疗:比如急性胰腺炎,一开始便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这种结合应该是不管哪个科室(哪种医学)先收治了患者,都应该按规定程序第一时间邀请另一方专家会诊共同出具治疗方案和处方。如西医先收治,同时邀请中医来会诊;反之也然。哪些危重病在规定的时限内未取得预期疗效,并且按规定已经经上级医生会诊后任未取得预期疗效的某个时间段内(可以针对不同的病情确定不同的时间,原则是病情越严重,未出现好转的,发出会诊要求的时间应该越短)就必须要按规定向另一种医学方法(西医邀请中医,中医邀请西医)进行会诊,否则要依照产生的后果严重程度依法追究相应的主管医师、所在科室、所在医院的法律责任。

通过这样的强制要求和程序规定,实现中医、西医以及医院管理层的全员参与中西医结合,全员尊重中西医结合,全员为患者的最高疗效彻底打破门户之见,真正实现治疗上的通力合作,发挥医学治疗的最大综合效应。

对医生个人来说:每个人的精力有限,由于各门医学理论体系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因此个人通常难以两门医学都很精通,即使有所了解,离满足患者的最高期望,差距甚远。因此我建议要向香港学习,规定中医只开中药,西医只开西药,一个患者需要结合时,必须是专职的中医与专科的西医共同确立治疗方案的结合,这样的结合才是最高水平的结合,也有利于中医西医各自好好地实实在在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5、抢先支持互联网中医服务;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

袁大夫还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了一个中医互联网项目。希望直接链接大夫与患者,直接在网上看诊。

谈到便捷、高效、低廉、安全、可控,谈到互联网医疗,我认为,在当下,在世界范围内,中医非常符合上述特征,最应该优先实现互联网医疗。因为中医是最安全的。它本来就是最擅长慢性病、亚急性疾病的诊治,也最不需要依靠其它的太多辅助检查,它只需要通过望诊和问诊就完全可以收集到绝大多数患者完整的信息,幷做出准确的“辩证”诊断,开出方药。

比如有“哑科”之称的中医儿科,其诊治主要依据的就是问诊(监护人代答)和望诊。同属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难经》六十一难就更是把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划分为“神、圣、工、巧”四个等级,即望而知之者谓之神(医);问而知之者谓之工(医)。工医高于巧(医)。可见切脉只是中医诊疗中的一个小技巧而已。换言之,就是切脉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排居最后。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切完脉后即可诊断开药;但通过望诊、问诊而不打脉,对绝大多数慢性疾病来说是可以完全诊断正确幷开具中药的。

再说,古代由于没有西医,所有的疾病,不管重症轻证,都得仰仗中医来解决,因此面对危急重症的鉴别诊断之时,切脉是有重要鉴别意义的。如今中医看的病大多为慢性或亚急性疾病,病情不太危重,脉证不符的情况少见,所以用不着通过诊脉来做鉴别诊断。更何况,只要细心地问诊、望诊,鉴别诊断完全可以达到。要让医生从28种脉所承载的无以计数的病情中明确分辨出一种病症来,而不是主要依靠望诊、问诊,实在是大海捞针。

此外古代中医诊病还面临着一个必须亲自收取诊疗费的问题,因此,相对而坐,打打脉,一来可以拉近医患的距离,二来也可以消除因开口索银而带来的尴尬。毕竟我们的古人更为重道轻术,重义轻利。如今,新形势下收银的尴尬、诊疗过程中可能的医患矛盾等,恰恰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而得到化解。

前面讲到通过望诊、问诊即可实现中医的辨证施治。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在望诊(视频)、问诊(语音交流)方面已经完全能够实现,因此互联网中医医疗已经水到渠成,真可谓舍我(中医)其谁!

互联网技术给了我们中医药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将是中医药文化大放光彩、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伟大贡献的时候到了。过去我们说悬壶济世,那必须一个一个亲自到场方可。现在,有了互联网技术,真正的足不出户就实现了悬壶济世(界)了。记得曾经有一位中医药长者提出要在国外开展中医麦当劳计划,开一千家中药店。大家知道,中医中药的服务重在中医,而不担心买不到中药。所以即便开了一千家中药店,没有足够的中医去提供服务又有何用呢?现在不同了,以中医药为重要表现形式的中国文化、中医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推广能够如虎添翼。

当然互联网中医的到来,必将挑战传统的医疗运营模式,挑战传统的医疗管理模式,打破传统的利益格局,就像专车服务一样,让我们习惯于旧思维的管理部门感到这样那样的不适。但或早或迟,它一定要到来,谁也无法阻挡。

设想一下,未来的患者,利用APP足不出户就找到了他所要找的中医为其看病,在网上实现挂号,网上得到处方甚至直接得到快递上门的中药,免了排队,免了患病之躯的劳顿;医院的患者大大减少,有的都是那些不得不亲自来诊的患者,如针灸、按摩患者,需要做手术的患者,或其它少数严重疾病的患者。这样,降低了医疗成本,降低了医患纠纷,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选择范围更广、服务质量好的中医诊疗服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公共管理部门还会有什么理由犹豫不决是否放开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呢?

-END-

作者:袁斌华。

本文由 “中医同城” 原创出品,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zyto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