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哮喘,张仲景早献出一条妙计,躺在书里千余年,别不理不睬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伤寒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要为你说上一病,乃是困扰了很多人的哮喘。对于此病,现代医学主张用小剂量的激素药物治疗,取得了相当好的治疗效果。这是现代医学对人类的贡献。但是今天“精诚名医汇”要说的,却是祖国传统医学治疗哮喘的一条妙计。闲言少叙,先把组方介绍给各位——
桂枝9克,白芍9克,干姜9克,细辛6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30克,化橘红9克,杏仁9克。将这些药物水煎服,每日服用一剂半,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同时不要吃任何生冷粘腻和难消化的食物。
列位看官,“精诚名医汇”为您介绍此方,绝非凭空捏造的。他源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裴永清教授的一则真实医案。裴师为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之高徒,在杏林享有崇高声誉。中医治病,讲究一人一方。上方自然不敢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我们却能够从中窥探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哮喘方面的独特手段。
列位看官,你且目及此方前面的几味药:桂枝、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炙甘草。这个组合源于哪里?源于张仲景在1800年前所著《伤寒论》里的小青龙汤(原方中还有麻黄一味)。小青龙汤,这名字一听便有几分神奇色彩,如青龙在水渊中翻江倒海。没错,这小青龙汤所治疗的病症,还真真就和水有关系。说起来,就是外感风寒、寒饮内停。
什么意思?列位看官,如果说一个人内有水饮,那么在外感风寒的情况下,两者就容易唱和起来,表寒引动内饮。这一来不要紧,却说那寒饮借次机会上泛于肺,使得肺失宣降,造成咳喘而多痰,痰质稀薄。当此际,患者还可能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胸闷干呕、四肢浮肿等症状。而所有这些,又都和哮喘症状真真切合上了。君不见那些哮喘病人,过半为外感寒邪、受凉而发病。一旦发病,就咳喘不停,痰液稀薄而量多。既如此,这个时候是不是就可以用小青龙汤来治疗呢?
别急,能不能用,还需看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这就是患者是否有口渴症状。如果口不渴,不想喝水,这就是内饮不化的表现,可以用小青龙汤。对此,张仲景在《伤寒论》经文中明确指出。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列位看官不可不察。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这小青龙汤到底是怎么治疗哮喘的。
前面说过,这小青龙汤,治的是外感寒邪,寒饮内停之症,对表寒引动内饮而致哮喘症状有疗效。散外寒,我们主要用麻黄和桂枝。两者都是辛温解表之药。那麻黄,性味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功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那桂枝,性味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功在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它们俩可以帮助我们解除表邪。两者加上辛热的干姜和辛温的细辛,能更后地把我们的表邪散掉,同时还能起到温肺作用,让水饮得温而化解。
外感寒邪这件事我们处理完了,接下来,我们得处理一下寒饮内停这件事了。方才的干姜和细辛,自有温肺化饮之妙。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所以,我们借助一味良药,这就是半夏。那半夏,性味辛,温;有毒,入脾、胃、肺经,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可以说,它是化痰燥湿的一味猛药。有它在这里坐镇,我们就心中有底了。
但是,有一点您别忘了,这患者如果素有水饮在体内,说明脾肺机能本来就不好。方才用了这么多辛温的药物,会不会伤气脾肺之气,以至于有伤津之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到了一点五味子和白芍。列位看官,五味子酸甘化阴,有滋阴之功,同时可以安养五脏而敛肺气,白芍则能养血和营。有了它们俩在,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读到这里,有些看官可能心生疑问了——“精诚名医汇”在上文列出的方子,可绝对不是纯纯的小青龙汤啊。里面少了一味麻黄,却多了杏仁、茯苓和化橘红。这又是什么道理?列位看官,君不见仲景先师在小青龙汤的加减法中明确提出:“若喘,去麻黄,加杏仁”。这又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麻黄虽然平喘,但是药性偏于辛散。因此哮喘患者服用,恐有助于气逆,对稳定病情不利。所以,我们用偏于下气定喘的杏仁来进行替代,这就万无一失了。而加上茯苓和化橘红,则和甘草、半夏组成了功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经方二陈汤。这就让化解痰饮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中医方剂加减之妙,在此有了真切的体验。至于二陈汤之妙,就留今后由“精诚名医汇”和列位看官探讨吧。
列位看官,“精诚名医汇”为您列举的,乃当代国医名家教授治疗哮喘症属小青龙汤症的经验方剂,临床效果是值得期待的。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一,所以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鉴用前,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从这张方剂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仲景先师在1800年前为我们留下的小青龙汤,绝对是治疗哮喘的一条妙计。它安安静静地躺在《伤寒论》这部古老的医书里,等待着我们的重视和挖掘。作为炎黄子孙,怎能让这济世之术白白湮没呢?
全文完。不知列位看官有何指教?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您的转发、评论、批评和赞赏,都是“精诚名医汇”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