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穴位治盗汗,中医这两招套路太深!厉害了我的大国医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医宗金鉴》、《百症赋》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病,乃是恼人的盗汗。所谓盗汗,指的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出汗,睡醒了汗自然止住。这种恼人的症状,真真令很多人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为您介绍一组穴位疗法,对于治疗盗汗现象很有帮助。列位看官请瞧仔细——
请你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如图),有一个穴位叫做后溪穴。这个穴位,每天用圆珠笔笔尖或者牙签来柔和地点压刺激,每天每侧15分钟。此为法一。法二,取适量的五倍子,研成细末,晚上临睡觉之前,用醋调和好,外敷在肚脐处,并用纱布固定,第二天早上起床摘下。此法长期坚持,必见奇效。
列位看官,这套方法有什么深意呢?让我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说这刺激后溪穴之法。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近些年来的科普宣教,多重视了它治疗颈椎病的作用。但是看官若仔细翻阅和查看中医典籍,会发现历代医家对其治疗盗汗的作用,是颇为认可的。比如说《百症赋》里就明确指出:“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再比如《医宗金鉴》也说:“寝汗等症,先砭后溪穴,开通脉道,无不愈矣”。那么,这后溪穴到底为什么能治疗盗汗呢?
对盗汗的成因,中医的解释多为内热丛生,逼迫津液外出所致。由此可见,清热,是治疗盗汗的一条捷径了。后溪穴是有明显的清热作用的。何出此言?原来,在手太阳小肠经上,原本有一股水湿之气运行。这水湿之气从前谷穴传到后溪穴的时候,忽然受热胀散,化为劲猛之阳气。这劲猛阳气一方面走太阳经,一方面入督脉。为什么入督脉?因为此穴为太阳小肠经和督脉的交会穴。督脉者,一身阳气之海。由此可见,这后溪穴有明显的热性。对于阴虚有内热的人来说,我们用点压的方法刺激它,可以有效地清热、去火。临床上经常采用由后溪穴向劳宫穴进针的方法。这过于专业了,我们凡夫俗子,长期坚持点压即可。
另外,刺激后溪穴还有一层妙处。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少阴心经相表里。通过泻热,我们可以间接地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这对于防治盗汗也是十分有价值的。
接下来,我们说说第二法,这就是用五倍子来帖敷肚脐。
我们知道,这神阙穴(肚脐)为先天之本源,汇聚先天之生气,且皮下血管丰富,因此特别容易吸收药物进入体内。外敷神阙穴,乃是自古有之的调理之法。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五倍子来外敷呢?原来,此药性味酸、涩,寒,入肺、大肠、肾经,功在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自古以来,它被认为有滋阴、敛汗、收涩的作用。这对于盗汗患者来说十分必要。君不见《纲目》里面明确记载治盗汗的方法:“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所以,五倍子外敷治疗盗汗,当不为虚传。
所以,从整体上看,刺激后溪穴泻热宁心;五倍子外敷则滋阴敛汗,两者相配合,对盗汗的治疗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列位看官不妨多加应用。通过此文,也希望您能对祖国传统医学的药性、穴性、病机有所了解和认识。毕竟,国医之妙,实际上就是炎黄子孙之福。
全文完。您有何高见?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