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理论之一——“以理服人”论瑶药……

文 / 小石健康管理
2022-03-29 20:13

风打药物分类理论

以风打论药性,概括药物性能特点,是瑶医药学药性理论的组成内容之一。其对临床辨识药性、选药组方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风打”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概念。风,即柔弱、柔软;打,即坚硬、坚强;二者相对而言。

首先,风打反映了药物的功效特点。风药,具有和缓、平调脏腑机能作用;打药,则作用较为峻急,取效速捷,具有峻逐邪气之效。其次,风打概括了药物的形质特征。当然,药物的风打、刚柔是相对的, 亦有许多药物兼具风打之性。

风药,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散瘀、补气补血、健脾胃、益肝肾作用的药;

打类药

打药,起散瘀水肿止痛作用;

风打相兼类

瑶药中还有一类药既具有风类药的功能,又具打类药的物性,我们称之为,“风打相兼药”。既能行气止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健脾消气,又能散瘀水肿。

临床用药,贵在精专

掌握药性的风打特性

首先可为医者选药提供依据

药物命名理论

瑶药对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瑶药常以传统、药用部位、性状功效等作为命名依据。据瑶医“老班药”按其功用、生存环境、生态命名有: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之称。如:大接骨风(Gendarussa venfvicosa),刺手风(Laportea bulbifera)等。

性味功能理论

瑶药种类繁多,据调查所用品种达1392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共104种,对于药的分类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

药性与功能

瑶医根据药物性能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对具体某一种药,除了按其性分为:温、热、寒、凉、平性外,还按药物功效分为风药及打药。其中又有“温热药”、“寒凉药”之分。

药味与功能

瑶药的药味可分为:苦、甜、麻、酸、锥、辣、淡等7种,分别具有不同的性能和功能。

No.

1

苦味药有清火作用;

No.

2

甜味药有补益作用;

No.

3

麻味药有胜寒燥湿作用;

No.

4

酸味药有止泻收敛作用;

No.

5

锥味药有消毒治阴疽作用;

No.

6

辣味药有解毒生肌作用;

No.

7

淡味药有通下破气作用。

颜色、形态功能理论

颜色与功能

瑶药究基颜色来说,分为:红、白、黄、黑四种。瑶医自先贤有“以黄治黄,以白治白,以红治红”……之古训。

形态与功能

瑶医学认为,动植物的形态,属性与其性味、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胖婆娘、土鸡母等药,形态肥胖饱满,用以补益人体各部虚损;一颗珠,根块似人头,用以治疗头部疾病。

产地功能理论

瑶药的功效与性能,还与其产地有着密切联系。高山气温低,其性能多偏于寒凉,低谷气温高,其性多偏于温热。

瑶药的色、味、形与其功效,是瑶药防治疾病,用药的主要依据。

动物相克用药功能

瑶医常以动力之间的相克关系来指导用药,如,观察到猫能捉老鼠,就用猫骨配他药治疗老鼠疮,即淋巴结核;狗怕老虎,就用虎骨配他药来治疗狂犬病;蜈蚣怕公鸡,就以公鸡的唾液来治疗蜈蚣咬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