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知识-李时珍《本草纲目》(6.72)草部·芦 医药验方偏方
关注中医药 | 享受健康生活
(6.72)
草部·芦医药验方偏方
《本草纲目》简介: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6.72草部·芦
释名:亦名苇(音伟)、葭(音加)。花名蓬蕽 ,笋名虇 (音拳)。初生的苇叫葭,未开花时叫芦,长成后叫苇。
气味:(根)甘、寒、无毒。(笋)小苦、冷、无毒。(茎、叶)甘、寒、无毒。(蓬)甘、寒、无毒。
【集解】[恭曰]芦根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获花,名蓬蕽。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颂曰]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其根取水底味甘辛者。其露出及浮水中者,幷不堪用。按郭璞注尔雅云:葭即芦也。苇即芦之成者。菼,薍。似苇而小,中实,江东呼为乌蓲(音丘)。或谓之藡,即荻也。至秋坚成。耶谓之萑(音桓)。兼似萑而细长,高数尺,江东谓之蒹。其花皆名芀(音调)。其萌皆名虇,堪食如竹笋。若然,则芦苇通为一物也。所谓蒹,乃今作帘者是也。所谓菼者,今以当薪者是也。而人罕能別蒹菼与芦苇也。又北人以苇与芦为二物。水旁下湿所生者皆名苇。其细不及指大,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芦。其干差大,深碧色者,谓之碧芦,亦难得。然则芦苇皆可通用矣。[时珍曰]芦有数种:其长丈许中空皮薄色白者,葭也,芦也,苇也。短小于苇而中空皮厚色青苍者,菼也,薍也,获也,萑也。其最短小而中实者蒹也,薕也。皆以初生、已成得名。其身皆如竹,其叶皆长如箸叶,其根入药,性味皆同。其未解叶者,古谓之紫蘀。[敩曰]芦根须要逆水生,幷黄泡肥厚者,去须节幷赤黄皮用。
根[气味]寒,无毒。
[主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别录疗反胃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内热,弥良。苏恭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甄权寒热时疾烦闷,泻痢人渴,孕妇心热。大明
笋[气味]小苦,冷,无毒。[宁原(三)]曰忌巴豆。
[主治]隔间客热,止渴,利小便,解河豚及诸鱼蟹毒。解诸肉毒。
时珍 [发明][时珍曰]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幷厚朴二味等分,煎湯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附方]
(1)骨蒸肺痿(肺结核):用芦根、麦门冬、地骨皮、生姜各十两,橘皮、茯苓各五两,水二斗,煮成八升,去滓,分五次服。得汗即愈。
(2)五噎吐逆:心膈气滞,烦闷不下食。芦根五两,锉小,加水三大碗,煮取二碗,去滓温服。
(3)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分次服。
(4)霍乱烦闷。芦根三钱、麦门冬一钱,水煎服。
(5)霍乱胀痛:芦叶一升,生姜一升,橘皮五两,水八升,煎三升,分服。(6)吐血不止。芦苇茎外皮烧灰(存性),研细,加蚌粉少许,拌匀。麦门冬汤送服一、二钱。
(7)肺壅咳嗽:烦满微热,心胸甲错。芦苇汤:用芦苇茎(切小)二升,加水二斗,煮成五升,再加桃仁五十枚,薏苡仁、瓜瓣各半升,煮成二升服下,吐出脓血即愈。(8)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患处,然后把药末敷上。(9)中鱼、蟹毒:用芦根煮汁服。(10)诸般血病:用芦花、红花、槐花、白鸡冠花、茅花等分,加水二杯,煎成一杯服下。
(11)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