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中草药——黄芪

文 / 小王说健康
2022-03-17 09:12

黄芪,本品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功能主治为: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黄芪为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

【临床应用】

用量9~30克,煎汤内服;或入丸、散、膏剂。治疗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久不愈合、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和病毒性心肌炎。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药理研究】

黄芪对核酸代谢有促进的功效与作用;增强造血功能;改善心肌功能,对抗心肌梗死;具有抗氧化、抗病毒、抗癌、改善肾功能和肾组织病理改变等。水煎剂具调节免疫、抗衰老和抗应激作用。毒性:煎剂LDso为(40±5)克/千克。

【化学成分】

黄芪主要含黄芪甲苷、黄芪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异黄酮、异黄芪苷Ⅰ、异黄芪苷Ⅱ、三萜皂苷、黄酮及多糖等成分。

【使用禁忌】

表实邪盛、湿阻气滞、肠胃积滞、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均禁服。

【配伍药方】

①治表虚自汗:防风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60克。每服9克,水一钟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医方类聚》引《究原方》玉屏风散)

②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黄芪(去芦,蜜炙)、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每服12克,水二盏,生姜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不拘时候。(《严氏济生方》芪附汤)

③治吐血不止:黄芪7.5克,紫背浮萍15克。为末。每服3克,姜蜜水下。(《圣济总录》)

④治肠风泻血:黄芪、黄连等分。为末、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传家秘宝》)

⑤治尿血、砂淋,痛不可忍:黄芪、人参等分。为末,以大萝卜一个,切一指厚大四五片,蜜60克,淹炙令尽,不令焦,点末。食无时,以盐汤下。(《永类钤方》)

健康所系,使命相托,深圳瀚方,智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