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能“缝合”伤口

文 / 布丁谈健康
2021-09-17 09:09

中药也能“缝合”伤口

河北 昌黎县/何贵祥

邻居老张家这几天可高兴了—儿媳给家里添了个大孙女,足足10斤重。但因孩子大,医院为了安全起见安排的剖腹产。然而,手术后3天老张一家就来医院找我,说大夫换药时,儿媳的伤口有渗液,还挺多。张大嫂带着儿媳到了诊室,我给她诊了脉,看了舌苔,问了情况,开了7剂中药。7天后,张大嫂高高兴兴又来了,说她儿媳复查,伤口愈合了。

高兴之余,张大嫂也有很多不解。她问我,别人切口都挺好,为什么自家儿媳出现这种情况呢?又为什么吃了几副中药就好了呢?那天病人不多,于是我就给她讲了讲这个治疗伤口的“绝招”。

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我告诉她,这是脂肪液化造成的问题,而导致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首先与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体型肥胖的人就容易出现脂肪液化。再就是与术中操作有关系,如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与此有一定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了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张家儿媳本身就是个大胖子,怀孕时婆婆还使劲儿做好吃的,导致她体重增加,所以对于她而言,体质因素是最主要的。

中医“绝招”

出现了脂肪液化,一般妇产科医师会根据患者渗出液的量及切口愈合程度进行微波理疗,治疗基础疾病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挤出切口处的渗出液,二次缝合等。

患者及家属一般比较排斥二次手术,大都愿意保守治疗。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这类病人绝大多数表现为伤口渗出、纳差、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厚,从中医角度分析属于湿热证。临床上若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对于一般情况,可应用芩连平胃散加减治疗。药用黄芩、黄连、苍术、厚朴、茯苓、泽泻、六一散(滑石、甘草)、泽兰等。芩连平胃散处方来源于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原文记载:“燕窝疮在下颏生,如攒粟豆痒热疼,形类黄水疮破烂,此证原来湿热成。”方中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苍术、陈皮、川朴、甘草健脾化湿。诸药共用,可清脾胃湿热。中医治病,讲究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抓住湿热病机,立法清热燥湿,切中病机,便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我给张家媳妇开的就是芩连平胃散加减方,疗效很满意。

除了服药还要注意什么呢?

除了服用中药,还要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忌肥甘厚味及海鲜等发物。另外,应从精神层面安慰患者,减轻他们的精神负担,使其克服焦虑紧张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中医如何看待脂肪液化?

中医古籍里没有“脂肪液化”的名词,脂肪液化可归于“疮疡”范畴。其局部表现为伤口渗出,结合纳差、尿黄、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厚、脉弦滑的全身表现,整体、局部结合辨证,可判定为湿热蕴结证。

中医治病注重整体观念,认为大自然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我们看到的虽然是伤口的渗出,实际上是整体湿热蕴结在局部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高秉钧认为,“外疡实从内出”。我们可以认为,伤口渗出是内环境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部的反应,所以改变内环境是当务之急。

我经常给病人打比方,人整体就是一片土地,治疗就是养育一棵秧苗。若是整块地贫瘠,即便是在秧苗处使用再多的化肥也无济于事。必须改良土壤,使整片地变成肥沃的土地,秧苗才能茁壮成长。这就是我们整体治疗的依据,也是中医的优势。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根据多年观察,用纯中药治疗脂肪液化,绝大多数病人可以达到一期愈合,避免了二次手术的痛苦,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实践证明,用中药“缝合”伤口,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作者:何贵祥

本文编辑:秀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