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病人到底能不能喝粥,中医其实是这么看的!
对于高血糖的病人,医生的饮食建议一般都是建议“多干少稀”,应该尽量少吃熬煮之后的稀粥,血糖控制不理想的病人,还应该尽量不吃。
这是因为大米一直处于高温熬煮的情况下,其淀粉会分解转化为短链的碳水化合物,相对于原本来说会更加容易吸收,在身体里分解转化为葡萄糖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也就是说对于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影响很大。这对于长期依靠降糖药物和外源胰岛素控制外周血糖的人群来说十分不利。所以现代医学建议少食米粥,那么传统医学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传统医学中没有对于糖尿病的专门科类,但所讲的消渴病与其类似,当然其范围要更大一些。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导致消渴的最主要病机,换句话说,“糖尿病”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脾胃病。
脾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受到燥热伤害,胃火炽盛就会多食善饥;脾气虚则不能转输水谷精微,精微下注小便就出现小便味甘引蚁;四体肌肉长期无水谷精微濡养就出现形体消瘦。
所以,要想治疗和调养消渴,最主要的是要从脾胃出发。传统医学认为这一类人应该少食肥甘厚味,多用清胃泻火、养阴生津的食物或药物。而重要的是,日常调养的饮食无论如何都要“保胃气、存津液”。
而在中医看来,米粥稀汤其实是养胃的佳品,水谷入于胃内,血气才会得以通行,其实日常可以适当饮用一些少米多水煮成的米汤来调养脾胃,毕竟只有脾胃自身“奋起”,才能有助于津液的修复。
虽然说刚开始饮用米汤的时候血糖会有轻微的上升趋势,但慢慢等胃气平复之后,一些轻症的糖尿病人就能明显看到血糖的下降改变,当然这还是要配合辩证之后的药物一起进行。
现代医学对于此类慢性代谢疾病的治疗注重于控制,而传统医学思路更偏向由本调养,其实只要于身体有用,不如在有保证的情况下尝试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