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江湖上的“蒙汗药”是啥药?不但真实存在,其解药更随处可见

文 / 八零零四
2021-06-11 00:08

月黑风高之夜,县令府内风姿卓约的妾室偷摸把一包白色粉末倒进热好的烧酒中,又均匀摇晃两下,等完全溶解后,便装作一副笑脸端着去了县令老爷的身边。县令喝完,不多久便翻了白眼昏睡过去。她摸了县令腰间的钥匙,去偷万贯家财,随后便跑路了。

这样的桥段,在古时的情感小说中屡见不鲜。女主角手里的白色粉末,通常被称呼为蒙汗药。一般小说里夸张地描写是蒙汗药可以药倒十个大汉,或者一只精壮的大虫。那么,疗效如此神奇的蒙汗药究竟为何物?

蒙汗药能够使人人事不省,这听上去像是麻醉剂。我国古代的麻醉剂要追溯到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列子·汤问》中有记载扁鹊医治赵国齐婴和鲁国公扈的方法:“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其中,“毒酒”就是早期的麻醉剂,而“神药”则是解除麻醉效果的解药。扁鹊先是让两个人喝下含有麻醉剂的酒,然后再剖开胸部治病,这个过程听上去与现代的手术过程特别像。

后来,三国时期华佗的“麻沸散”也问世,但是由于华佗的药方很少被保留下来,所以麻沸散的配方也是医学界的一个谜。其中一种流传下来的配方是曼陀罗、草乌、白芷等。再后来,麻醉剂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更多了,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药草乌散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草乌散作为医治骨头错位的麻醉剂。到这时,草乌散的配方较为明确,如果伤病较为严重,需要加大做拿、草乌的量,还要加曼陀罗花。前两种对于我们似乎比较陌生,但是最后的曼陀罗花还是流传较广的,因为它在《本草纲目》中有详细的记载。

曼陀罗花在中医药的历史中一直是一个谜,因为它的形状、花色以及原产地较为神秘,行医大夫研究起来非常麻烦。对于它,较早的记录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所写:“广西曼陀罗花遍生原野,乃药人之草也。盗贼采摘晒干为末,以置人饮食,使之醉闷,则擎箧而趋。”这不仅记载了曼陀罗花,而且还详细记录了曼陀罗被制作成使人蒙蔽的药物,这也就是蒙汗药的雏形:将曼陀罗花晒成干,再捣成粉末,下在人的食物中,等人被药倒了,就可以偷了东西赶快跑路。

曼陀罗花作用的起源有可能是医用,也有可能是如上述的描写,本来就是作为一种毒药来害人的。不过真相可能更倾向于第二种,比如与曼陀罗差不多的药砒霜最早就是用作毒药的,砒霜从矿石中提炼出来,因为能够挥发,起初害死了很多提炼工人,后来有人生了歹心,将这种毒药用在杀人的勾当中。直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第一次给出了砒霜的药用功效。曼陀罗花作为一种毒性大过药性的药物,可能也是首先用来作为蒙汗药使用的。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明代的李时珍听闻曼陀罗可以迷惑人的神志,对此非常感兴趣,亲自尝试。做了实验之后,他将曼陀罗花记录在《本草纲目》中,“辛、温、有毒……(主治)诸风及寒湿脚气,并入麻药。”从李时珍对曼陀罗的形容可以看出,曼陀罗是一种可以控制人情绪、意识的药材,它的药效也使之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作为镇痛的良方,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成了江洋大盗爱不释手的作案工具。

当现代医学研究人员剖析曼陀罗花中的成分时,不意外地发现其中含有阿托品和东莨菪碱等神经性药物。阿托品是一种镇痛药品,可以用来缓解腹泻所带来的腹部疼痛;而东莨菪碱与阿托品类似,可以治疗哮喘,平复发病的哮喘病人。其作用机制是,哮喘病人在发病时,呼吸道的肌肉不受控制痉挛,东莨菪碱可以让肌肉麻痹,这样就能使呼吸道的肌肉不再痉挛,进而哮喘也就被抑制住了。当然,东莨菪碱也可以应用于麻醉中,在手术之前使用。

因此,从曼陀罗花的成分中可以看出,中药与西药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本就是同源,都来自大自然。即便有些西药是原本大自然不存在的物质,但是它在制备中也是根据自然中原有的物质转化的。有关于中药,中国人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中医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旧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