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针灸针那么小刺中内脏就会死,而穿刺检查针那么大却不会?
很多朋友可能接触过针灸,都知道针灸是将毫针刺入人体,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治病方法。针灸作用于经络穴位,而全身各个地方都有经络的分布,那么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够针灸呢?针灸针进入人体会不会刺中内脏呢?刺中内脏会发生什么?会危及生命?还是会立马让人死亡?
但是,临床上有一些检查需要用到穿刺,用比针灸针粗几倍长几倍的针直接刺入内脏实质,为什么这时候就不会担心造成患者死亡?而细小的针灸针刺人体就要担心是否危及生命?
在古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对针刺中内脏的记述,具体描述为:“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可见古人针灸也是禁止刺入内脏的,这段话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刺中了心脏,大约一天就会殒命,具体病变症状为嗳气,也就是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声响,声长而缓,俗称“打饱嗝”、“饱嗝”。
如果刺中了肝脏,大约经过五天就会殒命,具体病变症状为多言多语。
如果刺中了肾脏,约六天即死,其病变症状为打喷嚏。
如果刺中了肺脏,大约三天就会殒命,具体病变症状为咳嗽。
如果刺中了脾脏,大约十天会殒命,具体病变症状为频频吞咽。
如果误刺中了胆,大约一天半会殒命,具体病变症状为呕吐。
上述的多少日殒命可能是大概的一个数字,只因古代制造工艺还没有现代发达,针灸制造可能很粗糙,体积较大,消毒不严格等,所以那时候的针刺意外发生的频率更多,对人体的损害更大。
现代医学有一种检查叫做活检,就是直接取人体一部分组织去观察或者做实验,多用于检查占位性病变,多指排除癌症肿块,最常用的有肝穿刺、肾穿刺、肺穿刺、脾穿刺或者其他组织的直接获取,对于心脏来说多是穿刺心包,用于诊断心脏疾病,或者抽取心包积液等治疗性操作。
以上的这些穿刺目前来说都是在B超定位下操作的,也就是利用B超将组织可视化,选择合适的进针点,避开要害器官,在患者体位、呼吸等条件配合下,使用特殊的穿刺枪穿刺获取组织,一般穿刺过程在1~2秒完成,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恐惧心理。穿刺术后也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术后的养护,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较于针灸针刺入人体,穿刺的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这样就明确了进针的层次,可以更好地避开要害;其次,穿刺针是特制的,在组织内停留时间较短,不像针灸针那样停留时间长,会随着患者呼吸、体位的变化而对针体造成折断趋势,这样更不易发生危险;最后,对于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针灸时多没有过多的监测,穿刺可能是在心电监护仪的监控下完成,对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更直观地把控。
不管怎样,针刺入内脏还是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的,特别类似于针灸时的这种非刻意性的刺入,所以该如何避免刺中内脏是每一个针灸治疗师需要掌握的基本点。
(1)掌握人体各部分的解剖结构。解剖结构是针灸治疗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很多人说针灸是中医,没必要学习西医的解剖知识,其实不然。医学在发展,西医、中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和规定,没有人说中医不能利用西医知识,也没有限制西医不能使用中医的思维,不管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够最有效地治疗疾病都是对人类有用的,都是可以使用的。
西医的解剖知识将似是而非、并不精确的概念标准化,更有利于穴位的精确定位,从而避免对危险脏器的损伤。
对于心、肝、脾、肺、肾的实质穿刺点,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地方,比如穿刺心包,为什么没有伤及肺?我们来看看心包穿刺点,是在剑突下与左肋缘相交的夹角处,左侧第五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厘米处。这是比较精确的位置,偏离了这个区域就会刺中胸膜腔,甚至是肺脏。还有肝穿刺、肺穿刺、肾穿刺等等,都是需要对解剖结构熟悉掌握,可见解剖结构对安全性的保证十分重要。
(2)针刺时得明白自己针下是什么组织,心中有数才不至于惶恐。针刺伤及危险脏器的原因不外乎刺入过深,为什么会刺入过深呢?主要是操作者对针刺层次没有把握,不知道针尖下是什么组织。当然前提是对解剖结构的熟悉,其次是对手下针感的体会。此处是什么组织脏器,是该直刺,还是斜刺,抑或是平刺,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针刺角度的选择是根据穴位下面组织结构来判断的,如直刺多用于肌肉较为丰厚的地方,如四肢、中上腹部;平刺用于肌肉较为浅薄的地方,如头面部穴区,骨骼高耸区如列缺穴、蠡沟穴等;斜刺则介于两者之间,如胸背部穴位。
(3)不能为了安全不敢深刺、直刺,要有“无功便是过,平庸便是错”的决心,我们要做的是治病救人的医生,不是好好先生,不是一点错误都没有的完美人。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欢迎关注“针灸龙哥”,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交流,欢迎点赞、转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