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提示心脏病变的“怪异”脉象
小编导读
在古书之中,除了我们临床常见脉象之外,还记载了一些特殊的脉象,古人形象地用日常事物来为它们命名,而这些脉象通常预示着患者病情危急、预后不良。那么,在临床上,真的存在这些脉象吗?它们具体代表着什么样的病理变化?我们应当如何识别这些特殊脉象呢?许跃远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详细解答。
01 概述
但凡无胃、神、根的脉象均为病情危重脉象,即死脉。所谓真脏脉、怪脉、败脉、绝脉等均提示是病情危重脉象,如散、涩、代、风脉,及脉弦如刃等。十怪脉是病情危重脉象。由于临床所见不多,许多中医书上多不提及。为防范临床风险,了解此种脉类也有必要。
十怪脉包括: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鱼翔脉、虾游脉、麻促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多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率的过快过慢等脉象,有的是临床死亡前先兆。一旦诊得此脉,应注意结合临床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但有时十怪脉也出现于生理状态下。
02 十怪脉的现代研究
十怪脉虽复杂,但总体是反映心血管疾病的危重脉象为多。不外乎是心率的过快过慢或快慢交替出现,有时是快慢不均,长短不一,脉搏间歇或脉力大小有异的脉象。
脉率的异常:十怪脉中绝大多数为快速心律失常,如釜沸脉、鱼翔脉、虾游脉、麻促脉,其脉率常在160次/分以上。而解索脉、转豆脉、弹石脉、雀啄脉脉率多在90~150次/分。少部分十怪脉为缓慢型心律失常。如屋漏脉,脉率在20~40次/分,平均35次/分钟左右。
脉律的异常: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脉律多规则,解索脉、麻促脉、鱼翔脉、雀啄脉、虾游脉脉率多不规则。但解索脉、麻促脉、雀啄脉更有其不规律性,解索脉脉来散乱无序,雀啄脉脉来乱如雀啄谷粒,为频发在一个正常脉搏之后,接连出现3次以上快速而稍弱的搏动,有时是5~6次快速搏动,甚至可出现较长时间的歇止,而釜沸脉脉律基本规则。
出现的特征:釜沸、雀啄二脉均具有突发、突停的特点。解索脉可阵发也可持续性发作,短则数秒,长则持续数月数年。虾游脉持续时间较短,常数秒、数分钟,但极易出现心室颤动,心搏停止。鱼翔脉发作后很快转化为麻促脉、虾游脉。而麻促脉、虾游脉往往是心搏停止的前兆,也是临终前的脉象。
03 十怪脉的指感
釜沸脉:脉位浮而无力,如水开之沸腾。
解索脉:如解乱绳,脉力不等,快慢无常。
鱼翔脉:浮而无力,似有似无,如鱼之翔水。
雀啄脉:三五不调,阵发如鸟雀啄食。
虾游脉:浮弱无力,时隐时现,如虾之游水。
麻促脉:极细如麻,微弱如风卷残烛。
弹石脉:脉管坚硬,甚者迂回曲长,指若弹石。
屋漏脉:充盈有力,脉缓如雨后屋漏滴水。
偃刀脉:脉坚管细、弦紧如刀刃。
转豆脉:应指圆滑流利,旋转如豆粒。
就脉诊的指感来说,古人对十怪脉的描述比较混乱,如果一时难以掌握,笔者建议认真掌握结、代、促、奇、疾脉的指感标准。十怪脉虽复杂但也不外乎是结、代、促、奇、疾脉的不同组合形式而已。
04 十怪脉产生的原理
釜沸脉:产生于阵发性室上性(含部分室性)心动过速。
雀啄脉:产生于短暂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鱼翔脉:产生于室性心动过速。
虾游脉:产生于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麻促脉:产生于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解索脉:产生于心房纤维颤动。
弹石脉:产生于桡动脉硬化及重要脏器的动脉粥样硬化。
偃刀脉:产生于重症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
屋漏脉:产生于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静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转豆脉:产生于严重贫血、恶性肿瘤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05 十怪脉的现代临床意义
十怪脉多见于心脏的严重器质性病变,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梗死、缩窄性心包炎、克山病等。
十怪脉也见于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或高钾血症;临床上多见于某些药物中毒或过量,如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过量,奎尼丁过量,洋地黄、锑剂、氯奎及中药附子、夹竹桃、洋金花中毒等。有时由于人的情绪过分激动、过度紧张,惊恐、激怒、噩梦,过度疲劳、过度刺激,偶有釜沸脉、雀啄脉、解索脉的发生,但多为一过性,待致病因素解除,脉象即可转为正常。
脉诊重磅好书
本文作者许跃远教授是将中西医融会贯通的临床名家,科班西医,中医世家。他中西汇通40年,潜心研究经脉,提出摸“脉人”的诊脉思想。认为“脉气”是人体的体质学,而“脉形”则是疾病学内涵。
《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传统脉诊在现代医学诊断中的实践与求索》
本书以探讨“脉中形”和“脉中气”为主思路,揭示了脉诊知病证的秘密所在;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等脉象,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绘制出精准定位的脉象图。按书学习可以掌握作者的诊脉思维及其临床实操技法,做到病、症兼取。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传统脉诊在现代医学诊断中的实践与求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许跃远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