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哪里好?《黄帝内经》言:上医治未病!
《黄帝内经》曰:“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里的“治”,有医治,也有治理管理的意思,古代医家认为,“治未病”是医学最 高境界。
那么什么是未病?中医可以把“未病”分为三个状态:
首先是“无病”:
即身体没有产生任何问题的正常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对这种人,艾灸能够减少,延缓生病的到来,因为人不太可能一辈子不生病。
其次是病而未发:
体内已经有病邪潜伏,还没有爆发出来,也就是说疾病处于潜伏状态的人。对这种人,艾灸能帮助祛除体内病邪,拆掉身体潜在的定时炸弹。
然后是病而未传:
中医认为,身体某一器官患病,会影响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对第三种人,艾灸可以预防疾病蔓延,比如肝病,中医认为“肝可传脾,当先实脾”,有肝病的人通常只会注意肝,而艾灸预未病的思想告诉我们,这个时候还要健脾,把漏洞止住,预防病邪进一步蔓延。
这三种未病情况,要么对人无害,要么危害较小,不管不问肯定不行,吃药打针似乎又有点小题大做,而艾灸再合适不过。
相较于古老的中医,现代医学有个优点,就是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可得出让人容易理解的结论。虽然数据不代表全部,但还是有参考价值,那么现代医学对艾灸的研究有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1 艾灸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生命延续离不开吃,吃的好不好则要取决于消化系统。
现代研究就发现,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的。艾灸对人体内各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之可促使胃液分泌。
包括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2 艾灸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研究发现,艾灸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
艾灸研究者在观察艾灸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1~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研究发现,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循环系统的情况。
3 艾灸对免疫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艾灸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这意味着艾灸大椎提高了细胞吞噬病邪的能力。
其次,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免疫细胞增加明显。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当然,现代医学对艾灸的研究,或许只是锦上添花,毕竟智慧的古人很早就明白了艾灸的根源,知道借助艾灸抵御病邪,甚至驱虫。适当施灸,增强身体全方位的状态,使全身机能好转,促进疾病康复, 灸法促进外科创伤的恢复,也可说明这一点。
艾灸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效,很多吃药打针都好不了的问题,通过灸疗,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