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室】中医治肿瘤这绝活,从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一个全民健康的时代
一次深入浅出的体验
我们用通俗的文字
带您解码身体秘密
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素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产生于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对此,杨德志副院长娓娓道来。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整体的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必然受到整体的调控与制约。
在疾病过程中,中医重视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脏腑、气血的传变影响。例如在疾病诊断上,舌诊、脉诊之所以成为中医诊疗手段中的特色,就是因为舌与脉和全身脏腑功能状态紧密联系,其不同改变可以反映脏腑的功能情况。在病因诊断上,中医学更注重局部病变与全身脏腑组织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责之于局部。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就是将局部病变放在个体心身合一的整体背景下考察,找出致病的内在根源,并在治疗时从局部到整体共同考虑,往往可获得较为长久而稳定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整体观,但在适当的情况下也分科。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汉代名医华佗,他医术全面,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现代医学专业日益细分,而肿瘤作为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医治疗时也应深入研究,精准辩证。
中医肿瘤文化源远流长
现存的中医古籍,有许多关于诊治肿瘤的记载。
中医治肿瘤源于周朝,在甲骨文中,就已记载有“瘤”的病名。《周礼》记载“疡医”所主治的“肿疡”,实际上就包含了我们现代的肿瘤概念。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者,瘤也,日久则传舍或留著于各处,此为中医对转移肿瘤疾病的最早记载。书中所记载的肠蕈、伏梁、马刀、石瘕、积聚、噎嗝等病证与现代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类似,对某些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作了许多论述,如认为肿瘤是由于“虚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积”以及“喜怒不适……积聚已留”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各种邪气导致的。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郁滞不通,均为导致肿瘤发生的原因。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日臻完善。
华佗在《中藏经》中载:“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认识到肿瘤发生机理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蓄毒不化而成。《后汉书・华佗传》里有我国外科手术割治胃肠肿瘤类疾病最早的记载,开创了人类手术治疗内脏肿瘤的先河。
到了宋代,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中第一次提及“癌”字并论述“癌”的证治,把“癌”列为痈疽“五发”之一。
再到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辞源》中已收有“癌”字,其意义与今日所用一致,此后不少医家都开始使用“癌”这一名称。
杨院长:
△化腐朽为神奇,中医药抗癌出奇迹中医治疗肿瘤的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优势主要体现在防、治两方面。
在预防上,中医可以早介入,在没有形成肿瘤之前,就可以发现一大部分人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通过调理人体气血阴阳,脏腑经络功能,提高免疫,预防癌症。
在治疗上,中医弥补西医的短板。术中参与,加快恢复。术后调理,预防复发。结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减毒增效。晚期不适宜其他治疗患者,延缓发展,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我们医院在肿瘤治疗的方面有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很多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肿瘤患者能够通过我们的中医治疗,达到长期生存、甚至是肿瘤消失的状态。
在临床中,类似的肿瘤康复患者病例有很多。到目前为止,生存期超过了15年、20年 的病人也大有人在。 有些肿瘤病人的肿瘤消失了,基本上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还有一部分病人带瘤生存,这也侧面证明了中医的独特疗效。
因此,我们广大的中晚期肿瘤患者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把肿瘤当成一个慢性病,坚持中医治疗,即使达不到消除肿瘤的目的,也可以做到与癌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