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可以从肝治

文 / 健康的蓝天
2021-03-15 18:44

悦读中医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鼻窦炎是容易反复发作的临床常见病,鼻窦分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虽然它们统称为鼻窦,但是不同位置的病变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都有不同。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学习,除了根据“肺开窍于鼻”之外,还可以从“肝”的角度辨证治疗额窦炎。

额窦炎以鼻塞、流脓涕、前额疼痛、鼻腔异味为特征,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药物不易直达病所,故疗效欠佳。是病中医早有所载,《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后世医家不断发挥,从机理到治法方药,莫不赅备。

陈老认为,是病的发生与肝肺关系密切,盖肝之经脉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颠顶。

是故肝经病变,多循经上扰,出现鼻咽病变,或额痛连目,甚则痛连颠顶。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门户,二者常相互影响,肺经病变常表现为鼻窍失聪,并引发诸多鼻部疾患,而鼻部病变,亦每侵及于肺,导致肺脏病变。

综其病变特点多为虚实夹杂,以实为主;其性质属湿、热、痰、瘀交杂并存,以热为主。

临床每因肝肺湿热壅遏,循经上扰,阻塞鼻窍,引发头痛、眩晕等症,治疗当清化肝肺湿热,佐以化痰祛瘀。再据不同证情,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风动者平肝等,收效满意。

曾治岳某,女,61岁。1987年1月26日初诊。自诉患额窦炎20余年,此次发作已月余,曾经中西医治疗,其效不彰而来诊。现症:右额疼痛,头昏且重,上午较剧,午后略轻,右鼻塞,多脓涕,晨起颜面烘热,手心灼热,周身皆似火烧灼,口干喜凉饮,舌胖而瘀紫,脉数。

证属肝肺邪热深入营血,治宜凉营化瘀,清肝肃肺。

处方:

细生地30g,玄参12g,麦冬12g,银花12g,连翘12g,夏枯草12g,嫩钩藤12g,泽泻12g,牛膝10g,桃仁、杏仁各10g,红花6g。日1剂,水煎服。

2月2日复诊:

患者诉说,上药服4剂后,右鼻流脓涕一整天,随之鼻塞通,额痛止,但烘热依然。

此瘀热已得宜散之象,守原方加黑山栀10g。日1剂,水煎服。

3月16日三诊:

云服上药5剂后额痛未作,身热亦减大半,自动停药。数日后全身烘热感又渐次转甚,随之额痛又作,痛连颊车、齿龈,但程度较前为轻,特来求治。

审其因机未变,治从前法,恐烘热不除,死灰复燃,故于方中加大清肝之品用量:细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2g,银花12g,连翘12g,夏枯草12g,牛膝10g,桃仁、杏仁各10g,红花6g,黑山栀10g,龙胆草6g,重楼片12g。日1剂,水煎服,5剂。服药后头痛消失,身热大减,唯偶有烘热,嘱其续服上方至身热退尽,以巩固疗效。

又治李某,女,58岁。1991年4月11日来诊。患者平素血压偏高,经常头昏,屡服降压西药及中药调治,收效甚微。月余前,又生前额痛,连及双目,头痛目眩,疼痛剧时上连颠顶,鼻流浊涕,在当地诊为额窦炎,经治不效,而来诊。观其苔薄而干燥,脉细弦。

诸症合参,辨属肝肺蕴热,痰瘀阻滞空窍。治宜清肝肺,化痰瘀。

处方:

嫩钩藤12g,霜桑叶12g,菊花10g,粉葛根12g,制南星6g,建泽泻12g,杭白芍12g,全当归10g,桃仁泥10g,红花6g。日1剂,水煎服,6剂。

6月13日,患者趁来宁探亲之际,特来告知:服上方后,诸症即减。续服10剂,额痛流涕均愈,未再复发。

若久患鼻渊,正气已虚者,治当攻补兼施,扶正达邪,疗效更佳。

如曾治张某,女,1994年11月9日初诊。患者罹鼻渊之疾已达数十年之久,常反复发作,虽经多方调治,未能根除,平素头痛隐隐,鼻塞。此次因感冒引起急性发作,已历月余。症见鼻塞不通,经常有黄绿色脓涕流出或咯出,头额掣痛,连及后项,记忆力减退,头晕目昏,周身乏力,纳呆,稍感寒即易咳嗽,大便干而不畅,舌质淡,脉细弱。

证属肺气亏虚,外邪入侵,郁而化热,蕴于肝肺二经,与素体痰瘀相合,干犯清窍。治宜益气清宣,辛开苦降。

处方:

生黄芪15g,潞党参10g,鹅不食草10g,野菊花10g,重楼片15g,辛夷10g,白芷10g,秋桔梗6g,杭白芍6g,卷柏15g,桑螵蛸10g,大黄3g。日1剂,水煎服。此方稍作增减,服30余剂,诸症消失。

如上所述,额窦炎一病,与肝肺二经密切相关,故治疗之时,应围绕二经立法处方,再参合其他病机,辨清寒热虚实,权衡主次,精当选用药物。一般而言,是证火、热、痰、瘀较为普遍,即使是虚证,亦往往夹杂是机,故应坚持清热化痰,化瘀通络。但对久病体虚者,要掌握该类药物的用量,以免过服伤正,与病不利。至于久病阳虚而生内寒者,可在清宣的同时,配伍温阳之品,寒热并用,既照顾局部,又照顾整体,这样才能达到安全效著的目的。

经方医学书系

在中医界研究经方的圈子里,流传着“南陈北刘”的“传说”。“北刘”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刘渡舟教授,而“南陈”指的就是本文中医案中的医生——陈亦人教授。本文选自《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一书,书中对陈亦人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阐释,是研习经方医学不容错过的好书——

《经方大家陈亦人医案医话》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扫码免费试读

本书为伤寒大家陈亦人教授的学术思想整理,内容为陈亦人师徒教学记录,并经陈老亲自审阅修改,力求真实完整反映陈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医案,选取陈亦人先生临床典型验案加以分析;下篇为医话,总结陈老一生学用《伤寒论》的心得。全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陈亦人教授的学术特点和临床诊疗经验。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临床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