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量决定着疗效吗?

文 / 你的健康呢
2021-03-10 09:13

中药能治病,这毫无疑问。但为了取得最满意的疗效,应该用多大的剂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不少人担心,是药三分毒,希望药方的剂量越小越好。可是,若药方的剂量太小,药力太轻而病势沉重,就可能无力攻邪,导致完全无效,或效果很小。反之,若药方的剂量太大,药力太猛,药重而病轻,就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甚至伤正。

一、每个人对中药的耐受力不同

张景岳说:“人有能耐毒者,有能不胜毒者”。不同的体质、年龄、性别,对中药的耐受力也不同。一般来说,体质强壮的成年人对药物的吸收、转化、排泄较快,敏感性较低,耐受力强,而体弱的老人、幼儿和妇女处于月经期、哺乳期则恰好相反,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

由此说,对于体质强壮的成年人,若病情需要,即使重剂也可避免中毒。反之,对于体弱之人,即使轻剂也要注意有伤正之虞。

药方不对证的情况下,即使轻剂亦足以产生毒性。比如,番泻叶的药力甚轻,但有报道1例小儿口服番泻叶却导致急性尿潴留。人参能扶正,有人报道九例小儿口服人参2-4g却造成人参综合征,表现为药后出现兴奋、欣快感、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

再如,辣椒有小毒,但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的人喜欢吃辣椒,而且多吃也不中毒,为什么?因为其地常年潮湿,辣椒性辛而温燥,正可以祛除湿浊阴霾,有助于让人更健康。反之,住在新疆的沙漠边缘的人就不能吃辣椒,一吃就容易中毒,因为当地极干,再吃辛热的辣椒,燥湿过度,即会成毒,害人健康。

由此说,对中药的耐受力不但决定于药物本身的毒性,更决定于辨证是否准确,药方是否对证。

二、毒药也是良药

有人问我,毒药有时也能治病,却不会伤人,为什么?我说,毒药入体,若有病当病当之,无病则正气当之。比如,砒霜能杀人,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就是死于砒霜。但砒霜亦能治疗白血病。假设武大郎有白血病,那么,潘金莲下了毒可能非但毒不死他,反而能治愈他的病呢!

再如,附子有毒。对于阴寒内盛的患者而言,附子的毒性反而是救命的仙丹。而且,大剂量应用附子反而能救死回生,让重症阳虚患者挽回造化。

由此说,在良医的手中,毒药也是良药。在庸医的手中,即使平和之药也可能乏效,甚至伤人。这与药物的剂量无关,而全关乎医术高低。

三、药方之效否,秘密即在于药量

日本医家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我们都知道,药量与疗效存在着相关性。临床治病,应该用多大的剂量呢?

有学者认为,要打破常规用药剂量才能收到满意疗效。我学习前贤的经验,有时亦会大剂量用药。

孙台石在《简明医彀》一书中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我有一位病人,患抑郁,时觉精神不够振奋,我辨证后处以吴茱萸汤及小续命汤两个药方,嘱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数天后病人告诉我,这样服法感觉药力太轻,未能触及病根。自己把两方合为一方,一天内服完,感觉恰恰好。药后即觉药力强劲,效果惊人。

明代大医张景岳说:“治病用药,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哧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夫多用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张景岳的这个经验甚好,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但我们还要知道,盲目扩大剂量是非常危险的。若不管什么病都处以大处方,其药味往往驳杂,既浪费药材,又对治病无益。

由此说,增大剂量要根据病情需要,绝不能盲目增大。我的观点是,在常规剂量的基础上,当大则大,当小则小。不可方方皆大,也不必方方必小。有是证则用是药,证如此,则药如此,证重则药重,证轻则药轻。

我经常发表一些医案,其中有的药量偏大,但疗效甚高。如果能短时用大剂量取效,然后用常规剂量来维持,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用方思路,愿意与诸位同仁探讨。(董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