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中那口“痰”为何总下不去?你的肝中有把锁!此方帮你打开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7-07-12 08:01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黄帝内经》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要和你说上一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绝不少见。这就是嗓子眼里有异物感,咽不下、咳不出。虽然此病不影响正常进食,也不会影响呼吸和说话,但是这种有东西在里面的感觉,真真也是十分难受的。

其实,对这种情况,现代医学往往将其和咽喉神经官能症联系起来。还有的看官觉得自己可能是咽炎所致。实际上,祖国传统医学有一种疾病专门用来为之定性,这就是梅核气。对于此类疾病,有一张古方和验方有很好的疗效,列位看官请听——

准备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20克,生姜25克,苏叶10克。将这些药物水煎取药汁,温服,全天分四次温服。其中白天喝三次,晚上临睡之前喝一次。如果辩证准确,3到5剂的时候见到明显效果。

列位看官,此方为您介绍,绝非凭空捏造。它实际上化自我国医学名著《金匮要略》里的半夏厚朴汤,是经典的散痰化结方剂。古往今来,遇上这种嗓子里有东西咽不下又咳不出的病症,医家们经过辩证,多会用它来加减进行调治。

列位看官,你知道你的嗓子里为什么总有异物感吗?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这里面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肝气郁结,也就是说,你肝中有一把锁!肝气瘀滞,导致脾土失健运,进而影响到肺金的功能(木克土,土生金),这样一来,肝、肺、脾三脏通调水液疏布代谢的功能失常,我们的津液就会化作痰淤积在体内。在别处,我们自无感觉。但是在咽喉处,就形成了咽喉中的异物感,仿佛总有黏痰一般。如果看官仔细回想一下,此症往往在情志抑郁、焦虑的时候发生。这就是肝气不舒而致病的典型表现。

那么,此方又是如何调治的呢?

正如方才所说,这病症乃是痰邪郁积在咽喉部位所致。那么化痰,当然成了第一要务。如何化痰?我们先看到了半夏和厚朴。那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肺经,功在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在中医药世界中,一说到化痰这件事,我们多离不开半夏。《药性论》概括其药性的时候提到:“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可见,化痰散结,早就是它的标签了。

再说说厚朴。这味药性味苦、辛,温,入脾、胃、肺、大肠经,功在燥湿消痰,下气除满。李东垣认为,此药苦能下气,故泄实满;温能益气,故能散湿满”。大贤沈孔庭说:“厚朴辛苦温燥,入脾胃二经,散滞调中,推力首剂”。可见,这味药以来行气宽中,二来燥湿化痰,和半夏配伍,使得药力大增。

至此,化痰的事情算是有了点眉目。接下来,我们要干嘛?要健脾。

列位看官应该知道,脾为生痰之器。脾失健运,不能很好地运化水湿,是产生痰的根源之一。所以,我们要下力气健脾化湿。为此,我们用茯苓和生姜。那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肾经,功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一般认为,它具有很好的清理脾湿的作用。而且通过健脾,它还能益肺。君不闻《药品化义》里说:“白茯苓,味独甘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生金,兼益肺气”。脾和肺都是通调水液的重要器官,所以用茯苓可谓一举两得了。同时,我们还看到了生姜。生姜功在暖中、散寒、止呕。我们之道,脾之所以不能化湿,源于脾的功能不强,即脾阳不足。生姜散寒通阳,能帮助我们提振脾阳,于是让脾的化痰之功得以提升和恢复。

最后,我们看到了苏叶。这味药才是此方的点睛之笔。这味药,《本草经解》认为: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性味辛,温,功在发表,散寒,理气,和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味药是在外感风寒的时候才用到。实际上,它疏肝行气的功用是不可忽视的。此外,它还可以宣肺气。刚才下说过,肝气郁滞导致脾、肺气机不调,是导致梅核气的根本。而苏叶一味,调肝气、宣肺气,可谓一把剪刀,着实扎在病根上了。

由此可见,这张古方,兼具化痰、健脾、温中、行气于一身,是打开我们肝中那把瘀锁的钥匙。如果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应用得当,应该会有不错的疗效。而在应用的时候,我们最好请中医师辩证指导,加减。比如说肝郁的问题很严重,我们加一点郁金。如果两肋不适疼痛很严重,我们加一点川楝子。如果咽喉部位的疼痛明显,我们加一点玄参、桔梗等等。如此这般随症加减,会让疗效更加突出。

方法说完了。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