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运用 “少火生气”理论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
邓铁涛提出心血管疾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且多与五脏气机失调、虚损相关,故认为扶正固本顾护五脏之气尤为重要。在遣方中巧用五爪龙、太子参、桂枝、附子、细辛等补气温阳类药物调节气机从而提高补气疗效且不过于燥热,避免 “壮火食气”,体现了 “少火生气”之意。
胸痹心痛 (冠心病)
营卫之气的盛衰依赖于后天之本,即脾胃之气的强弱。冠心病为 “脾土虚弱,木不生火,营卫不足”所致。故在本病的治疗上,强调以补气为要,方用邓氏温胆汤加减。
黄芪为该方之要药,但部分患者虚不受补,为避免久用黄芪而致“壮火食气”,邓老师善用五爪龙配合桂枝代替黄芪,认为二者相配益气补虚功同黄芪却不温不燥、补而不峻,正合“少火生气”之意; 并佐以白芍柔肝养肝,助木升火。全方温土以助营卫,益气以充君火。
心衰病 (慢性心力衰竭)
心气不足为心衰病主要病机,方用人参四逆汤加减,其中附子为补气温阳之要药。研究表明,张仲景应用附子的剂量并不大,常用量附子 1 枚合约 6. 9g,大者 1 枚亦约10g,多不超过 13. 8g。
故邓老师提出,使用附子应效法张仲景 “微升少火”之意,小剂量 (3 ~5g) 使用,扶植少火,并佐以炙甘草既可解毒又可增加补气效力。阴得阳生,阳得阴助,阴平阳秘。
眩晕(老年性高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正如 《丹溪心法》所云 “无虚不作眩”。老年人后天之本虚弱,脾土无以灌溉五脏之气,气虚为主要病机,方拟赭决七味汤加减。
其中黄芪为君药,意在补益脾气,调和阴阳。临床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黄芪运用较大剂量而仍需加量时可选用五爪龙代替部分黄芪,同时配合使用麦冬、石斛等养阴之品制黄芪温燥之性,取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意。
心悸 (病窦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归属中医学 “心悸”“怔忡”范畴。因脉为心之府,也有医家因其脉以 “迟、涩、结、代” 为特点,将其归属为“脉结代”“迟脉证”进行论治。不论是《伤寒明理论》中的“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还是 《濒湖脉学》提出的“迟而无力定虚寒,代脉都因元气虚,结脉皆因气血凝”,均不难看出气虚而致阴寒内生为病窦综合征主要病机。
遵从 “虚者补之” “寒者温之”之法,方选自拟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脉; 细辛辛温通阳,以利阳气之敷布,在黄芪补气的基础上配合小剂量附子(5g)、细辛(3g)取微微升火之意。另外,邓老师喜佐以太子参、麦冬增益气之功,弱附子、细辛之烈。
验案举例
患者,女,72岁,2006年6月2日初诊。主诉:反复心悸、乏力6个月。
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心率45次/min;阿托品试验(+);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体温36.2℃,呼吸18次/min,心率45次/min,血压102/55mmHg。
刻诊:神清,乏力,恶寒,时有心悸,偶有头晕气短,纳眠一般,二便调。舌淡胖、苔白,脉沉迟。中医诊断:心悸,阳气虚衰证;治以益气助阳复脉为法,方拟黄芪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处方:炙麻黄10g,炮附片5g(先煎),细辛3g,干姜5g,黄芪30g,仙茅10g,淫羊藿15g,炙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大枣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6年6月2日二诊:心率48次/min,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上方14剂。
2006年6月24日三诊:近几日无明显不适,稍口干,舌淡胖、少津、苔干,脉迟。治以益气助阳复脉佐以养阴为法,处方:炙麻黄10g,炮附片5g(先煎),细辛3g,干姜5g,黄芪30g,仙茅10g,淫羊藿15g,炙甘草10g,太子参15g,麦冬15g,生地黄15g,大枣10g。后患者坚持每月来诊1次,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2007年2月20日复诊,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可进行正常活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多次门诊复查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按语
本案例患者辨病为心悸,辨证为阳气虚衰证。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相火又称少火,少火不足,君火自弱,而致心阳不足,推动无力而致乏力心悸,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气生于少火,少火源于肾中元阳,效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之旨,正所谓“附子无姜不热”,小剂量炮附片配合干姜温补肾阳而不燥烈;细辛通达表里,沟通阳气之径,配伍麻黄宣散之力使阳气通达周身;并配伍黄芪、党参、仙茅、淫羊藿补火助阳,加炙甘草既可解毒又可增强补气之力,佐以麦冬、大枣调和诸药。
后患者复诊一派气阴两虚之象,遂予太子参易党参,佐以生地黄滋阴,使阳生阴长,阴阳调和。方以补气助阳,顾护阴阳水火,意在调平阴阳,阴平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