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医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后,谈谈对疼痛性疾病治疗的新认识

文 / 崔振波讲健康
2020-12-31 18:09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朱丹溪作为滋阴派非常重视养护阴血,在读《丹溪心法》前常常就会认为痹证就是风寒湿三气合成的,所以治疗痹证的重点就是在于祛除风寒湿之邪,所以用药一般会比较温燥,甚至为了达到效果,大剂量使用辛燥之品。但实际上大量使用这些药物也会出现其他的副作用。

朱丹溪认为血虚是导致痹证的内在原因,除了祛除外在的邪气,也应该重视内在阴血的养护,所以他常常提出用理血的方法治疗痹证,首推四物汤进行治疗,认为当归性辛温,能活血养血,芍药性酸寒,能和气血,地黄性甘寒,能补肾阴之虚,川芎性辛散,能行气通滞,所以四物汤可以说是治疗血虚诸症的基础方。在对于治疗痹证过程中多次强调需要考虑到血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麻木的病机论述为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的原因,非常重视对于痹证需要从血分入手,调理血分对于治疗痹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丹溪看到了风寒湿等外邪可以导致人体的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痹证,也认识到除了这些外因之外还有正虚不足的原因,认为痹证是风寒湿三气乘虚客之,这些都说明对于痹证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遭受外界邪气这么简单,同时应该考虑到正气虚弱的问题。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痹证的关键除了祛除外邪,提升正气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进行考虑,特别对于长期久治不愈的痹证,更需要重视养护人体正气,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对于痹证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又提出了一个特点的病理性物质:痰,对于饮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导致经脉阻滞,从而引起各种痹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痰的概念进行升级,不仅仅局限在可见的痰,或者是主要见于呼吸系统的痰,而是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病理物质,不但对于经络同时对于五脏六腑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怪病痹证亦用祛痰的方法去治疗,这也是他开创痹证从痰论治的方法。

痹证发生的部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朱丹溪提出上肢用桂枝,下肢用黄柏,用桂枝作为引经药可将所用能横行至手臂,而用黄柏将药物下行至痛处,提出用黄柏,牛膝,防己等下行的引经药,而上肢多用桂枝,羌活,威灵仙等,使得所用之药直达病所。

痹证治疗对因为不同的体质出现不同的变化,比如肥人多痰湿,瘦人多火,对于肥胖的病人多用化痰的胆南星,半夏进行化痰治疗。而消瘦的人考虑内火比较旺所以会用黄芩,黄柏等清热之药,这些方面的考虑都是涉及到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