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战:一张方子,逆转中风前兆!老中医人的手艺,学一学

文 / 健康益民交流会
2020-12-20 09:08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听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有了病,慢慢调养,可以用中医。到了紧急的时候,中医是派不上用场的。

这话,也对,也不对。

中医确实是慢功夫。但,不见得所有紧急情况,都用不得中医。顷刻间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

那是一个60多岁的女子。大概在十天前,因为琐事,她和家里人争吵。这一吵,不要紧,忽然就右侧身体麻木无力,而且神智不清。

后来,这个人状态有好转,稍微明白过来了,而且口舌也不歪。但是,说话明显不利索,恶心呕吐,不大便。

家人见状,还是就医吧。结果,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中风先兆、脑血管痉挛。眼下这个状态,比较危险,如果再发作一次小中风,后果恐怕会更严重。

同事问我,有没有中医的办法。刻诊,见脉弦而有力,舌质暗红,舌苔薄而微黄。我清楚,这肯定是肝阳化风所致中风了。

怎么办?思来想去,我脑海中忽然有一个主意。那是我多年前记下的一张配伍。你看一下——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乌、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2克,钩藤、地龙各9克,元参、炒决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我写完之后,心里还没有底,于是打电话给我老师。我老师在听我说完患者情况,说基本没问题。

就这样,患者服用5剂之后,说话比较清楚,而且大便顺畅,血压有所下降,脉象明显缓和了一些。可以说,患者眼下的状态,安全多了。这次小中风,算是给拽回来了。

事后,同事们夸我有两下子。但是我知道,这一切没什么特别之处。而且,这还是我借别人的经验,用于临床。

借谁呢?其实是是中医老前辈赵金铎。赵师生于1916年,卒于1990年,曾经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老人家早年有一张验案,就是治疗肝阳化热生风所致的小中风。当时,赵师用的就是上头的方子。

对这个方子,我是这样记忆的:狗(枸杞)举(菊花)勺(白芍、赤芍),母(珍珠母)龙(地龙)哭(夏枯草),乌(制首乌)龟(当归)生(桑寄生),牛(牛膝)角(钩藤)刺(刺蒺藜)。四个动物,四句话,背下来。

这里的道理,也很简单,我一说你你就懂了。

这种肝阳化热生风的小中风,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患者一般都有高血压。在生气、动怒、紧张、劳累之后,容易发作。这类人的肝肾之阴亏虚,阳热之性太重,无法被敛摄,所以就上亢,令人头晕、迷糊、言语不清、恶心呕吐、身体麻木。脉弦而有力。阴虚有热,所以舌红、苔黄、便干。

这个患者,还算幸运的,有逆转的希望。

这个时候怎么办?平肝阳、息肝风、清肝热。

前面我所述的赵师的方子,就是这样的设置思路。你再看一边——

枸杞子、菊花、夏枯草、桑寄生、刺蒺藜、制首乌、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2克,钩藤、地龙各9克,元参、炒决明子各15克,珍珠母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这里头,枸杞子、桑寄生、制首乌、当归、白芍,用于滋补肝肾阴血。珍珠母、决明子、钩藤、怀牛膝、夏枯草、菊花用于镇摄敛阳,平息肝风,清解肝热。前面主一个养字,后面主一个降字。地龙通经活络,元参滋阴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刺蒺藜息肝风。这就是基本意图。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我们国家是全世界的第一高血压大国。每年因为高血压而并发中风的人,不计其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在很多人身上都出现过。这类人,可能经过休息之后,症状消失。但是,这个事儿如果反复发作,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一般的规律就是,每一次发作,都比上一次严重,直至不可逆转。

这时候怎么办?中医药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改善。这时候可用的方子,很多很多。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等,都有可能派上用场。学中医的人,没有不会的。赵师这个配伍,我感觉是天麻钩藤饮的化裁。如果用得好,对肝阳上亢、阳热化风的小中风,还是有一定调治效果的。当然,前提一定是准确辨证。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把方子抄写下来,日后有机会,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加减应用,可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