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病根儿就这三个, 中医验方一并解决, 怪不得屡用屡效

文 / 北青网
2017-07-10 09:03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你生活当中有没有眩晕的情况出现?说起来,这种现象在中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中,尤为常见。

首先说,这样的现象出现,列位看官最好到医院仔细检查一下,查找有无器质性病变。因为诸如高血压、颈椎病等,都会诱发明显的眩晕。如果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或者单纯的是以脑供血不足而诱发的眩晕,则可以考虑用下面一张验方的精髓行调理之事——

黄芪20克,川芎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旋复花10克,代赭石15克,天麻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将这些药物水煎取药汁服用即可,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两周为一个疗程。应用前,列位看官要请中医师辩证指导,随症加减,以求最佳之疗效。

列位看官,是名方必有出处。此方在中医界是治疗眩晕的经典验方,其拟制者为首都杏林名宿孙伯扬老先生。老先生行医半个多世纪,多有验方流传于世。上面这张方,就在后辈医家中广为流传,屡屡应用于临床。

这张方有什么好?它抓住了三个能引起眩晕的病根儿。

病根儿一,就是脑供血不足。其实,脑供血不足是现代医学的讲法。祖国传统医学,用气血不足,无法上荣于脑的概念来阐释它。尤其是患者气虚的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气为血之帅。气不足,血行无力,无法上达头部,形成眩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用黄芪和川芎。其中黄芪用量最大,为20克。黄芪,补气之要药。川芎活血行气的佳品。两者配合,以行气补气为手段,行活血之实质,将气血供养到头部。至此,病根儿一,算是有了解决的门径。

病根儿二,为痰浊中阻。列位看官,痰浊中阻,清阳不升,阴浊不降,人自然会引发眩晕。这一点在在一些血脂较高、体态偏胖的人身上十分体现得明显。这件事怎么解决?我们看到了法半夏、陈皮、茯苓和甘草这四味药。这四味药,乃是千古名方二陈汤的组合。二陈汤是干什么的?列位看官请记得,它就是化痰、和中、理气的。其中半夏能化痰降逆,陈皮理气和中,茯苓健脾利水。凡是中焦有湿浊,导致痰浊中阻的,我们基本上都要考虑二陈汤。这就像是英语语法中的定势一样,是规律,也是经验之谈。除了二陈汤,方中的旋复花也是化痰的高手。这味药性味咸,,入肺、肝、胃经,功在消痰,下气,软坚,行水。《本草发明》认为:“旋复花,消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本草汇言》则说:“旋复花,消痰逐水,利气下行之药也”。它和二陈汤组合在一起,使得化湿之功更加强大。

病根儿三,就在我们的肝上了。列位看官,君不闻中医有“掉眩属肝”的说法吗?长期存在的眩晕,和肝气上逆,肝风内动是有关系的。所以,眩晕以肝论治,历来都是中医的一大心法。那么,如何来养肝调肝呢?我们把任务交给天麻、代赭石和旋复花。这旋复花,上面我们刚刚介绍完,能化痰,也能下气。所以平肝气这件事,是旋复花也要参与的。而代赭石,性味苦甘,平,入肝、胃、心胞经,功在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本草再新》评价其药性的时候,第一个就是平降肝火。《本经逢原》说得更加形象:“赭石之重,以镇逆气”。可见,治疗肝气横逆引发的眩晕,用代赭石是必要的。而那天麻,我们之前反复和大家说过,它有息肝风的作用。这三味药合在一起,平肝降逆之功值得期待。

所以,这张好方,将益气、化痰、平肝三者结合在一起,对于气虚、痰浊和肝逆兼具的患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我们从中也能感知到,祖国传统医学资料眩晕的几条重要思路。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鉴应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中医师化裁辩证,适当加减。总之,此方照顾周全,遣方用药法度井然,是一张不错的底子,实用价值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