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不除,越补越毒,怎样排湿毒,通淤堵?

文 / 健康微门诊1
2020-12-08 09:49

本 期 导 读:

湿毒深瘴气重的夏天,如何扶助好自己的正气?

夏天很好,但就是热,老出汗,身上黏糊糊不清爽。

夏天湿热、秽浊、恶气瘴气都偏重,另一方面现在人大多数饮食作息不规律,运动少久坐多,脾胃功能偏弱,体内湿热、寒湿淤积也很重。

每天都很疲惫,全身上下都不舒服,皮肤痒,一抓起疙瘩,很难消,肠胃消化不好,口里发粘,排便黏黏糊糊的。

睡觉不好,脸色发黄,面部和双腿浮肿,身子沉重。女性的白带也容易不干净。

吹空调人不舒服,昏沉,不吹空调又觉得热,有虚火。

如何清理体内的淤堵,提振自己的精气神,避免湿热、秽浊之气的侵犯呢?

第一点是要注意早睡早起,睡觉是最好的养护气血的方法,气血足了,精气神稳了,人才有力气去通淤堵,排湿毒。

第二点是饮食要尽量清淡有营养,夏天人容易胃口不好,或贪凉喜冷,吃多了水果冷饮,加重了脾胃的负担,脾胃虚弱,人更容易受湿邪所困。

有的人反映说这几点我都能做到,但是我容易上火,又怕凉的,脾胃还弱,该怎么办?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经典经方带头人许家栋老师的清瘴茶,能解表化饮,能除湿清热,能辟秽驱瘴,有虚火又有脾胃虚寒的人也能用。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方剂。经方之所以被后世推崇和喜爱,就是因为它有五大特点。

1.药简价廉

2.配伍严谨

3.保胃气扶正气

4.煎服调摄有法

5.功效卓著

经方的一大特点是「配伍严谨」。

清瘴茶的主要配方包括杏仁、陈皮、赤小豆、生姜、紫苏叶、藿香、麦芽、大枣。

提到杏仁,大家比较熟悉它的作用是,止咳,化痰,平喘,润肠。像小孩子咳喘,老人肠道干燥便秘这些情况,就经常会用到。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杏仁味微辛,可以走表,宣散表位的水饮。

并且杏仁是比较柔和的,没有麻黄那么峻猛,它能够解表而防止辛散过度伤害到我们的津血,杏仁味甘,温,有固护津液、濡养津血的作用,性子比较柔,没那么强势。

杏仁的止咳,平喘,化痰作用,是建立在它能够解表的基础上,表邪发散,气机通利,水饮冲逆化开,咳喘、痰多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因为杏仁能解表,能化饮,能利气机,还有一定程度固护津血的作用,所以适用症很广泛。

除了常见的水饮上冲引起的咳嗽、有痰、气喘、胸闷以外,杏仁还能用于水气上逆外溢,津血又不足的情况如浮肿,肢体麻木,抽筋,睡眠障碍,喜忘,精神紧张等等。

同样的,生姜辛温发散也能解表,能散水气,能除饮化痰,表位邪气在又有津血虚的时候,也可以用生姜。生姜配合大枣,甘温能补津液,益中气,还能去一部分水饮。

橘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除三焦壅滞不利,废水冲逆而引起的胸闷气短、咳嗽、打嗝呕吐、痞满、腹胀不舒服等症状。

橘皮和生姜都是表里同治的药,既能发散表位寒邪,又能温中化饮。同时也顾护脾胃,健运中焦,从根本上截断湿气的来源,脾胃保护好了,人体的抵抗力也得到提振。

提到赤小豆,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清热利湿用的,很多脾虚湿重的朋友估计都用过。

但其实经方中用赤小豆很有讲究,要用赤小豆发芽晾干,才能入药用。

赤小豆发芽,甘酸平,酸有涌泄水饮、清热补虚的作用。

《本经》提到它「主下水,排痈肿脓血」,能利水养血不伤正。配上前面提到的橘皮,酸温除火还不加重里寒,适合有火证,有津血虚,还有里寒水饮的人。

藿香,是著名的「藿香正气水」的君药。闻过藿香的人就知道,藿香有着浓烈的芳香。芳香的东西能化浊,其中当以藿香化解污浊的能力为胜。

藿香辛,发散,有发汗祛湿的作用,可以去恶气,化解我们身体表面的浊气,如湿气重引起的乏力、身体沉重、头重如裹,皮肤上的问题如痤疮、湿疹、皮肤瘙痒、香港脚等。

同时芳香醒脾,能唤醒麻木不振的脾胃,还能化解人体肠胃里的浊气,如湿困脾胃引起的呕吐、腹泻等。

紫苏叶性辛温,能发汗、行气、和胃、宽中、化痰除水饮。

我们平常做海鲜,之所以会放点紫苏,说是解鱼蟹毒的道理,其实是因为鱼蟹多阴寒,吃多了容易有寒饮停滞在中焦脾胃,紫苏性温能化掉这些寒饮,脾胃虚寒又有水饮、湿重的人就很适合。

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间房子的话,如果这间房子密不透风,在闭塞中就容易积攒许多秽浊、臭腥之气,从而滋生许多病菌。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除了将房子打扫干净外,还要打开窗户,注意通风。

尤其现在是夏天,人体的生发之气比较强,之前压在体内的邪气受到鼓动,也想要往外往上走,但又走不掉,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出现感冒、鼻塞、嗓子疼、鼻炎、咳嗽等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帮一把。

在中医里面,芳香的药物,如藿香、紫苏等就起到了通窍的作用。打开人体的孔窍,相当于打开窗户通风,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体内的气机通畅。当人体气机一通畅,排出污秽、浊毒的力量也会增强。

麦芽,《药性论》认为其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它有很好的行气消食开胃的作用,又因为是谷物,本身有一定的健脾作用,经常用于小儿积食、脘腹胀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