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话说中医第九十四期|血压稳定淤堵消,柿菊加量见成效

文 / 健康小门诊
2020-11-30 09:39

追先贤之遗志,继古医之传承

上期节目我们对于柿菊方调理高血压进行了讲解, 那关于具体如何服用,我们这期接着讲。

一般情况下,高压在160以下,患病时间不超过10年的患者,可以采用我们上期节目的用量。

甚至,本身身体素质较好,病情不太严重的患者都可以停掉化学降压药。

这里要提醒的是,前提是你在服用过程中,不因其他原因浪费身体元气,比如,情绪经常不稳定、易怒、作息不好、受风寒湿邪等。

因此,郭老师建议大家尽量能够至少保证两个周期的时间用来调理高血压。

前提就是,一是需要大家认可中医调理方式,二是需要中医大夫对药方、用量这些加深研究。

因此,很多时候大众以为中医不行,不是中医治不了,而是有众多因素导致的。

有的朋友就会说,那你郭老师的水平也不怎么样嘛,用药就知道加倍,别的大夫也没有这样加过,看来你就是忽悠人的。

郭老师为什么要强调用量加倍呢?这就要从药方用量的来历给大家讲讲。

以我们常见的六味地黄丸、小柴胡颗粒、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等药方来说,这些方子的剂量都是方子的创造者给的,且都是大名鼎鼎的大医学家。

但是,如果以表字称呼,很多人却根本不熟知。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就以姓名称呼各位中医先师了。

回到药方用量的话题。我们看,这些著名药方的创造者,他们在用的时候,非常厉害,救治了数不清的患者,足以可见这些方子是真正的济世良方。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到那么好的效果了?

然后吃了之后,如果达不到自己预期效果,就觉得这药不行啊,中成药不行,中药不行,中医也不行。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中成药为什么不行?是厂家的问题吗?想想其实也不是。

那中药有什么问题呢?又是怎么就能够导致了中医也不行了!?

中药和中医是什么?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做饭要用到葱姜蒜,其实就是中医思想的体现。

因此,中医它早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与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了。

所以,这里要说的是,中医会因为中药而衰落,但绝对不会导致中医不行了。

中药的问题有很多,具体在哪里?我们今天来探讨第一个问题,药物用量。

在疾病方面,我们以糖尿病为例。

比如,调理高血压的柿菊方,柿菊方标准的量是10克白菊花。

这种加量的方式是从古流传至今的,有很多著名的医学家都用过。比如说,张仲景,黄元御等等。

这里有一个案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李可老先生大家可能知道的,就是他特别会用附子,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在1962年的时候,李可老先生32岁的时候,遇到过一位病人,这位病人是一位患有心脏衰竭老太太。

心衰是很危险的,病人随时有可能丧命。

结果,老太太全部喝了之后,当天晚上就醒了。

后来,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他用同样的方子去抢救病人,发现9克不行、18克不行,甚至30克也不行。

直到这次误打误撞用了这么多,才发现中药剂量才是中医的关键。

后来,李可老先生深入的钻研药物用量对疾病的作用,特别是棘手的危重病。

我们通过事实证明了,这种加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医中非常多。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授柯雪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郝万山等等。

所以,你用柿菊方去长期调理血压,在血压高的时候,适当的加倍,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很多朋友说,大多数的大夫开药都是正常的剂量,也没见出问题啊。

但是大家可以想想,中医发展了几千年,期间产生的方子不知凡几,那现在流传下来的又有多少呢,还不是因为不好用被淘汰了。

剂量少一点多一点,方子就变了,对疾病的调理效果也就会变,药方的创造者也正是通过合理加减剂量,让方子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情有效发挥作用的。

而张仲景之所以被后人尊为“医圣”,就是因为他将他的医学思想、治病方法以及药方都毫无保留的留给了后人。

但是可惜的是,这些药方的疗效也没有很好的传下来。

张仲景,我们都知道是东汉末年人,接下来就是三国混战。而不同的国家同时并存,也就会导致不同的度量衡标准并存。

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众多朝代,其中也自然会出现很多名医,他们留下了大量药方,却因为剂量的问题,给后来人造成了很多麻烦。

那这个问题具体造成了哪些麻烦?我们的医学先师又是如何解决它的?这些内容,我们放到下期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