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肺排毒汤”来自这部古代中医经典,作者被后世尊为“医圣”

文 / 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2020-03-01 00:07

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通知,推荐各地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

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清肺排毒汤”火了!

清肺排毒汤来源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组合,包括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

那么,这部医书是怎么产生的呢?

从汉末到三国时期,古籍文献中有很多关于瘟疫的记载。

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其所著《说疫气》里记载 :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闔门而亡,或举族而丧。”描绘了当时疫病的流行,染疫之人大量死亡的惨状。

汉末医家张仲景,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有“余宗族数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记载。

有感于“伤寒”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他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写成《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中,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提出“疫”具有传染性。其中,还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记载。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到瘟疫流行中“伤寒十居其七”,更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寒邪致疫观点的具体体现。相传,他本人还发明了“祛寒娇耳汤”,让人们通过食补的方式驱寒。

《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温病的论述,如第6条所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此外,很多方剂和论述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所启发。也许《伤寒杂病论》中有专门讲温病的章节,但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总之,伤寒整本书并不专门针对温病,大量方剂适用于普通的外感病,还有“杂病”(内伤疾病)。作者的初心,或许是为应对“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之温病而作,但就书中具体内容来说,要知道其内涵不完全局限于此。

瘟疫于温热性质的外感类疾病,具有病邪从口鼻而入、传变迅速易耗津液之特征。“温病”和“瘟疫”的含义又有一定的区别。温病含义宽泛,包括瘟疫,而瘟疫则是指温病中发病、传变更为迅速,传染性更为强烈,病情更加危重凶险,死亡率更高者。

《伤寒杂病论》并非论述温病的著作。当然其中很多方剂可以借鉴治疗温病。事实也正如此,后世的温病学家正是在吸收借鉴仲景的基础上,立足实践,大胆创新,创建了独立于伤寒,系统而完备的温热病学理论体系。

《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后人称赞《伤寒杂病论》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