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路志正,抗战时救死扶伤,百岁高寿尊经养生
1925年的一天,在河北藁城市的一个小村落里,路秀才刚刚5岁的孩子突然不见了。亲戚邻居们到处寻找,最后在邻村的学堂外找到了这个小童。原来这个小童自幼好学,一早就跟着大孩子去学堂旁听学习。乡邻们对这个小童啧啧称叹,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这个小童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中医大家路志正。至今在他的家乡,路先生自幼好学的故事,依旧是父母们用来教育孩子的模范。
路志正,字子端,号行健先生。路家数代单传,路志正无兄弟,又因母亲早逝,只得和父亲相依为命。路志正的童年比同龄的孩子们孤独了些,但父亲给了他很好的教育。路志正的伯父路益修是一名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师,少年时,路志正13岁这年,路志正考上了一所高级小学,但因为家中实在负担不起8块大洋的学费,加上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路志正不得不辍学在家中,帮助父亲一同做农活。路志正在家待了一年,他的父亲舍不得儿子放弃自己读书的梦想,听说伯父创办了河北中医学校,就让儿子去投奔伯父。
河北中医学校规模不是很大,只有三十多名学生,但是一座正规的学校,不仅仅教授学生中医学,还教授国文和历史课程。刚开始学习知识,路志正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毕竟他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正是调皮贪玩的时候,每天面对着深奥的中医古籍,被老师逼着全部背下来,对他来说非常痛苦。没上学多久,他就哭着偷偷跑回了家。路父并没有因此而责骂他,而是对他说:“如果你不想去学习,就去田里锄地吧。”
那时候正值盛夏,在田里背对太阳,面对黄土地,锄地虽然不用动脑子,但也十分辛苦。几天劳动下来,路志正终于明白,为什么父亲一定要让自己去上学,宁愿自己抗下家里的所有重担。路志正回到了学校,从此下定决心学习,再也没有半途而废过。
路益修对自己的侄子要求十分严格,路志正白天背书习字,晚上继续对着菜油灯念书,常常就这样在灯下睡着。后来路益修让路志正拜孟正已先生为师,孟正已是山西盐城的秀才,通晓古今,博览中医经典。孟先生知道全校学生之中路志正的家庭条件最差,对他格外照顾。孟先生生活本就十分简朴,而每每路志正经济上出现困难,都是孟先生慷慨资助的。路志正没钱买毛笔,孟先生就买来笔送他。孟先生在课堂上讲:“不读易经不能为医。”课后就给路志正买了一本《易经白话解》,孟先生对路志正一生的影响深刻,他不仅仅提高了路志正的医术,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医德是什么。
路志正在这所学校汲取养分,在医学上小有心得。然而很快,抗日战争爆发,这所学校被迫停办。路志正不得不告别恩师,通过自学和陪同伯父行医来提高医术。
战争给百姓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病重无法医治的老百姓。1937年7月,路益修开了一个诊所“施诊所”,18岁的路志正就在里面义务救治病人,或者帮助伯父和孟先生抄写医案。那时候钢笔还没有普及,路志正写药方都是用的毛笔,一个处方他会写两份,一份给病人,一份自己留存。病人越来越多,而路志正的时间是有限的,他竭力去帮助更多的人,因为长时间抄录脉案和处方,他的手上都起了泡,感染脱皮,好了又起,至今还留着疤痕。
伯父和孟先生年纪大了,看路志正已经有了可以独立问诊能力,就常常派他出去看病。他会详细记录下病人的脉案、症状、舌苔等等情况回来给老师看,并且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老师商讨。就这样,路志正很快积累着行医经验,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医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路志正依旧默默地为百姓看病,他开始进修西医,坚持从临床出发。为了能够更好的磨炼医术,已经行医十几年的路志正坚持去北京参加了西医知识的进修和培训,这种进取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建国之后,血吸虫病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肆虐猖獗,政府对此十分关心,毛主席曾多次召开有关学习在虫病的会议。路志正在会议之中提出了以西医杀虫,以中医治水的防治原则,在治疗过程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55年,河北省石家庄乙脑肆虐,卫生部中医司刚刚成立,领导十分重视乙脑疫情,当时在技术指导科的路志正、朱颜和汪思益组成了调查小组前往石家庄。到了疫区之后,三人起了争执,只有路志正一个人认为,乙脑是可以用中医治愈的。他认为乙脑属于中医温病学范畴,回到北京之后,三人对治疗方案都有自己的坚持。卫生部中医司领导认为中医治疗乙脑虽然不能确定有疗效,但具有参考价值,不能轻易放弃。在路志正的努力之下,一部分患者得到了中医的治疗,证明中医治疗乙脑是有效果的。
从医几十年,路志正非常重视中医学术的发展,也在经济促进中医的国际交流。今年路老已经百岁高龄了,看起来还非常有精神,像是70多岁的老人,他的学生说,路老风趣幽默,百岁老人的身体,有着40岁的心脏。很多人询问路老的养生之道,路老总结经验是:“尊经养生,修德增寿”。
路老每天坚持喝三杯茶,早上一杯绿茶以正阳气;中午一杯乌龙茶健胃消食、消解油腻;晚上,路老会喝一杯普洱茶。晚年的路老还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他每天都要看书读报,也在翻阅前人医学方面的书籍。路老认为,人的一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求,他说:“就连孟子那样的圣人都感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就是路老,虚怀若谷、温文尔雅,志向弥坚途坎坷,正道沧桑救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