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学中医|一首《独不见》,带你认识姜黄和玳瑁

文 / 胡博士说中医
2020-02-27 00:09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古诗《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优秀作品之一,其古诗风格主要以格律谨严精密为特点,故此,史论以为,沈佺期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而《独不见》因为音韵明畅,境界广远、气势飞动。所以此诗曾被称为"唐人七律第一"。下面让我们静静赏析。

独不见

沈佺期(唐)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亿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此诗为七言律诗,是借用《乐府诗集》的“独不见”为题,根据《乐府诗集》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翁是当时长安的少妇,在秋日看着梁柱上筑巢的海燕成双对,触发少妇对夫君征戌十年且杳无音信的思念之情。

第一、二句交代了此人是卢家的一名少妇,由郁金堂,玳瑁梁交代了此家是大户人家,在此大家就有疑惑,为什么是大户人家啊?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郁金在当时国内是没有的,它是由丝绸之路引进的一种香料,而玳瑁是深海的海龟骨甲,在那时代既能用上香料又以玳瑁作顶梁装饰,精细得连海燕都要在顶梁筑巢,说明此为大户人家。双栖是比兴手法,从海燕双栖写出女主的思夫之情。

第三、四句描述此时的季节和思夫的原因,九月根据古代历法以是秋天,同时还提到寒砧催木叶,寒风、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说明此时已是深秋,也正因如此更加让少妇触景生情,生什么情呢?第四句交代了,思念远赴辽阳(今辽宁省境内),征戌十年的夫君。

第五、六句白狼河北对应第四句的辽阳;音书断,十年杳无音信,不知夫君是死是活?合适能归?等从而引申出少妇对夫君的牵挂,丹凤城南秋夜长,加强前半部分的思念效果,表达思夫之苦。

最后两句,主要描绘少妇的思夫之苦,无处发泄,故此在深秋的寒夜里只能对着月亮抒发自己的忆夫之愁。增强抒情的色彩。

与古诗相关中药

姜黄——《唐本草》

《纲目》有言:“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肚郁金,并可浸水染 色。术形虽似郁金,而色不黄也。”

产地:云贵、四川、广东、福建、江西、东南亚等地。

别名:宝鼎香、毫命、黄姜等。

性味: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用法用量:

1、煎服,3-10g

2、外用适量。

《本草纲目》“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能治风痹臂痛。

风湿痹痛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

2气滞血瘀痛证

本品辛散温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活血行气而止痛。

禁忌:血虚、气滞、淤血、孕妇等患者慎服。

小科普

此刻,相信有读者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古诗中出现的相关药材是郁金,但介绍的是姜黄呢?请继续往下看。

各位提出的问题相当有含量,证明大家对中药学非常的了解,但是古诗所提的“郁金”是一种香料,由此可知此处的“郁金”并非中药的郁金,而是姜黄;在古代姜黄也被成为郁金,所以古诗才有了“郁金”一词。那么它们有何区别呢?

根据《本草纲目》“郁金、姜黄、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而。”由此看出郁金与姜黄同是姜科植物的根茎,可治疗的侧重大不相同。所以大家不要错用了。

拓展知识

古诗在第二句提到“海燕双栖玳瑁梁。”那么玳瑁指的是什么?

玳瑁海龟科的海洋动物。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两对前额鳞,吻部侧扁,上颚前端钩曲呈鹰嘴状;前额鳞2对;背甲盾片呈覆瓦状排列;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前肢具2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

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珊瑚礁中的许多洞穴和深谷给它提供休息的地方,珊瑚礁中还生活着玳瑁最主要的食物——海绵。

玳瑁是唯一能消化玻璃的海龟。玳瑁的食物还包括水母、海葵、虾蟹和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和海藻。玳瑁的角质板可制眼镜框或装饰品;甲片可入药。分布在广大的海域中。但过度的捕捞使玳瑁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