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著作中的“老医”现象

文 / 孙洁医师
2020-01-19 00:13

一起来探索老中医的世界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曲礼下》

出于某种不可知的原因,世人总以中医越老,医术便越高,遂有“老中医”一说。

近来读书之时,屡见“老医”一词。而且他们常常居于尴尬之地。比如阻碍作者正确施治,痛斥作者的正确治疗方法,或者是蛊惑患家改用他们的错误治疗,以致误人误病者。这真的是很颠覆我们的常识了。要知道,在西学东渐之前,并无中医一说,所以“老医”就是“老中医”,两个名词基本上是一个意思。素来强调“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中国人,真的会这么不待见“老医”吗?

先来看一个典型的“老医”做案现场吧。

时间是晚清时期,名医顾松园治某病人的阳明热证,力主当用白虎汤。而且方中的石膏量要大,必须用到三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90克。

服药两剂,大热明显减轻,却出现了遍身冷汗,四肢发冷,呃逆的症证。这是阳明热盛,阳气闭郁于内的表现。应当继续治疗阳明热证。但是病家不知道啊,所以有些紧张。于是反派角色“老医”出场了。声称这是白虎寒凉太过,克伐阳气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用人参、附子,否则没办法挽回已经被克伤的元气。“老医”振臂一呼,群医应者云集,纷纷表示再用白虎,病人必死无疑。顾松园引用仲景“热深厥亦深”,以及喻嘉言的“阳证忽变阴厥,万中无一”之说以辨驳之。但是毕竟势单力薄,败下阵来。

于是,患家改投参、附回阳之药。结果呢,用了以后,冷汗更多,身体更冷。这下“老医”们可找到理由了:你看前面用的白虎汤多厉害呀,把阳气都伤成这样了。这光景,分分钟就要脱阳而亡啊。

这下可把家属给吓坏了。怎么办?还是找那个不会吓唬人的顾医生吧。顾松园看了看病人,还是坚持用白虎汤,还是三两石膏。连续用了几天,病就全好了。

你看,在这个案例里,“老医”是不是特别象穿越剧中的反派大配角?

但这还不是最讨厌的。还有半道儿截病人的“老医”。

《轩岐救正论》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叫姜郢雪的人,虽然60多岁了,但仍然是酒色无度。话说有一天,外出劳累以后,又喝酒。喝醉以后,又吹了风。于是就发了“亡阳”病。具体表现是脸红仆仆地,象是化了妆一样。眼睛闭而不开,头部不自主地摇动,一时清醒,一时糊涂。两脚冰冷,还有遗尿的症状。但口角、喉中都没有痰。萧京诊为真气暴脱证,是九死一生的重症,必须马上使用大剂量的人参、附子以回阳救逆。

开了方子以后,就赶紧让病人的二儿子去买药。结果二儿子去了以后,好半天都不回来,萧京只好先回家了。

没多久,来了一个“老医”。这位仁兄非常牛,开口就说“这是风痰病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我治的多了去了。干吗要乱用那些人参啊,附子啊,这种燥热药呢?等明天我把你这个病看好了,再用人参补养也不迟啊!”于是就开了一些驱风攻痰的药给病人吃了。

结果呢?病人当天晚上就死掉了。

看到这两案例以后,我简单地查阅了一下古籍。

结果发现象这样的例子,在中医书籍里还真不少。难道在这些作者眼中的“老医”真的就这么不堪吗?

当然不是。正是因为“老医”应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高超的医术,所以这些作者们才对那些医术差,没医德的“老医”如此愤恨。

其实在中医书籍里,“老医”更多的时候还是以正面形象出镜的。例如赫赫有名的大V张锡纯就曾经满怀深情的回忆一名“老医”对他的激励。

当他还是小张医师的时候,不太懂小青龙汤的用法。有一次给邻村的李某治外感痰喘病,用散风清火利痰的药方,始终不见好。后来病人请其它医师治,也是没啥效果。没办法,只好转回头,再找小张医师。小张医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治啊。苦思之下,突然想起有名“老医”,姓皮,八十多岁了,听说水平不错。于是介绍病人去找皮老医生看。皮老医生看过以后说:“这个简单,小青龙汤证嘛。”用小青龙汤原方,加杏仁三钱。一剂药下去,喘就平了。再用苓桂术甘汤加天冬、厚朴善后,两付药,病就全好了。

经此一役,小张医师深深认识到了自已的不足,于是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大V。如此励志的大V成长史,却是由一名“老医”激发的,可见大家对“老医”是没有什么偏见的。

其实何止是没有偏见,有时候,甚至还要假托“老医”之名,以证秘方之神效。就象《内经》一定是黄帝传下来的,《难经》一定是扁鹊写的,《中藏经》一定是华佗留下来的一样,秘方,当然必须得是老医所传。不过,这种秘方多半也不是流传特别广的名方,所以我们也就不再举例子了。

除了假托“老医”之名,还有以“老医”自居的。毕竟医生都会老,老了自然就是“老医”了。比如在《脉学辑要》这本书里,就引用其父亲的话说“吾老医也,从来不见芤脉,此盖眩于诸家谬说,而不求诸古经故也。”意思是他爸爸曾经说过:“我也是个老医师啦,但从来都没见过芤脉,可见这个芤脉是没有的,你们这些不读古书的人都被骗啦,呵呵呵……”

中医是一门需要丰富经验的学问,所以“老医”从业既久,所见渐多,经验积累之下,肯定是水平要高一些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找“老中医”看病的原因。但中医更是一门需要深厚理论功底,反复思考学习的学问。如果只看病,却不善于学习和思考,不能认真研读经典,博览群书,那也只能是老而无所用,成为前面那些著作里提到的反派“老医”了。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