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秘四法|名医张冰极效医案3则

文 / 华医世界
2019-09-18 11:36

临床医学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便秘患病率为3%~17.6%。

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老年和儿童便秘发病率约 18.0% 左右。

且患病人数仍逐年增高。

张冰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30 余年,并长期致力于中医用药安全研究。

临床治疗便秘独具特色,多采用“增水行舟” “益土助肠”“暂行攻伐”“安全为要”四法,更加 贴切临床慢性疾病的用药有效性和安全性,避免 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带来张冰教授“治秘四法”

五分钟看完,治疗便秘不在困难!

01.增水行舟法

增水行舟法治疗“无水舟停”之肠燥便秘,对其他疾病兼见大便不通者,亦常以本法辅助治疗。

“无水舟停”之肠燥便秘多由津液亏耗和血虚不润所致。

津亏肠燥由肠道津液不足引起;血虚肠燥多由产后、小产、外伤等失血过多引起,阴血亏耗,肠道失润所致。根据病机将增水行舟法分为增液润肠和养血润肠。

临床治疗便秘当以调节脏腑阴阳、激发机体功能为要,喜用药力平和之品,如种子类和温润多汁药物,使攻邪而不伤正,通便而不碍脾。常用种子类药物有生决明子、火麻仁等,温润药物有肉苁蓉、当归等。

精血不足者常选黑芝麻、肉苁蓉等补益精血,润肠通便。阴液不足者常选玄参、麦冬、天冬、生地黄等生津之品。有热邪者,选用寒凉之生决明子、瓜蒌仁、牛蒡子等。兼有气滞者,常配伍枳实、木香等行气之品,增强行气通便之效。气滞较轻者加枳壳、莱菔子,气滞较重者选用枳实,更甚者用槟榔。

润肠药物药力和缓,安全性高,在治疗便秘中具有重要意义,尤适用于慢性习惯性便秘者。

02.益土助肠法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根本,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肠道推动无力。病后、产后及年老体弱者,气血虚衰,传导不利,血虚则津枯肠道失润,甚者阴阳俱虚。此类患者大便不甚干硬,排出无力,虚坐努责。益土助肠法分为健脾助肠和理气助脾。

健脾助肠重用白术,健脾利水渗湿,补益中焦。治疗此类便秘,除重用白术外,常配伍升阳之药和滋阴生津之品,如升麻、柴胡、黄芪等,正如李东垣谓“血不自生,须得升阳气之药,而自旺矣”。

常用白术与其他药物配伍,见燥结者加苦寒攻下之品,如大黄、芒硝等。阳气虚衰者去清热养阴之生地黄,加性温补阳之肉苁蓉。阴液亏耗者则重用生地黄,并配伍滋阴生津润肠之瓜蒌仁、麦冬。年老体弱者加肉苁蓉、当归等益气养血之品。

临床应用生白术一般为30g,也可根据病情加至60g,以大便通而不泻为度。若脾虚较重者,则选用炒白术代之,增强益气健脾化湿疗效。

便秘每逢月经期前加重,则应从肝阴不足、肝血亏耗、肝气失调考虑,水不涵木,气机失衡则腑气不通,血虚阴亏,肠道失养,故大便干结难下,治以调畅气机,养血疏肝润肠,升降相宜,则肠腑自通,选用当归、川芎等养血润肠之品。

脾胃不健,则气血津液生化乏源,以补益脾胃为主,肝脾同调,加柴胡、黄芩药对,和解退热,解少阳之邪。清肝经郁热,加陈皮、枳实、木香等降胃行气通腑之品。脾气虚弱加四君子汤顾护脾胃之气,充分体现肝脾胃肠同调,气机升降相宜之思想。

03.暂行攻伐法

运用攻下法,多以暂行,便通则止,充分体现“变则药达,达则病收,收则换药”思想,主要用于大便经久不下、肠道燥结便秘者。古代医家多用“承气类”大黄、芒硝峻下热结之品。

大黄泻火通腑,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临床多灵活应用大黄,用量一般为 6 g,效果不明显者再逐渐加大剂量,临床煎服用量为3~15 g。应用芒硝时常选润燥软坚之玄明粉代替。

临床多兼用枳实、槟榔、厚朴、木香等行气之品,取木香槟榔丸之意,增强通腑行气之力。若病症较轻,大黄用量宜小,加火麻仁、蜂蜜等润肠。若里实热结且正 较虚,加当归、人参益气养血。

峻下攻伐之法,虽效果明显,但临床应用当慎重而行,掌握剂量,且不可长期大剂量应用,以免损伤肠腑。

04.安全为要法

便秘是临床慢性疾病,多需长期服药,治疗时一定要注重安全用药,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生。攻下药大多苦寒,若不谨慎为用,易伤阳气,阳气虚衰,则水谷运化不利,肠腑失煦,糟粕难出,水结舟停,便秘加重。

养血润肠补益之品,多质地稠腻,易阻碍气机,影响升降,故养血润肠之品多与行气之药配伍,使补而不滞,补而不碍,才能真正达到“以补为用,以补为通”目的。

应用泻下药物时,应严格掌握剂量及用药周期,当尤为谨慎,如大黄、虎杖、番泻叶、芦荟等,不可大剂量长期应用,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暂缓急迫,中病即止。

番泻叶长期大量服用 易导致低钾血症,肠黏膜及神经丛损伤,以及药物敏感性降低等不良反应。何首乌也是临床常用通便药物之一,生何首乌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何首乌养血润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何首乌长期应用会导致肝肾损伤。

便秘之阴血不足,肠道津枯证

李某,女,5岁

2016年6月15日初诊

主诉:近5年来大便不畅,每逢月经期便秘更甚。

刻诊:大便质干,排解困难,4天一行,食欲差,心烦,失眠多梦,乏力明显,面色少华,唇舌色淡,小便可,舌淡苔白,脉细。

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证属阴血不足,肠道津枯

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药物组成:

熟地黄10g 当归30g 黑芝麻30g

生地黄10g 肉苁蓉10g 火麻仁10g

柏子仁10g 郁李仁10g 生白术30g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饭前服。 服用 7 剂。

忌食生冷、油腻,戒烟酒。保持良好情绪。

2016年6月22日二诊

患者大便2d一行,质干缓解,乏力未见明显缓解,饮食可,心烦失眠缓解,苔白,脉细。现患者大便通畅,乏力明显。

初诊方去生白术,加炒白术30 g、生黄芪 10 g。服用7剂。

2016年6月28日三诊

患者大便每日一行,质软,饮食可,睡眠可,乏力感明显缓解,继服二诊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便秘未发。

按语

患者中年女性,便秘多年,血虚津少,肠腑失于濡润,不能滑利,故大便干结难下。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少华,唇舌色淡。血虚心神失养,故见心烦失眠多梦。

综合四诊,辨证为阴血不足,肠道津枯。治宜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方中当归、生地黄养血补阴,黑芝麻、肉苁蓉、熟地黄补益精血,生白术健脾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柏子仁养心安神兼有润肠功效。全方养血润肠通便而不伤正气。

二诊时患者大便通畅,乏力明显,故去生白术加炒白术、生黄芪增强益气健脾功效。

便秘之脾胃气虚证

王某,男,58岁

2016月4日15初诊

主诉:便秘1年加重1周。

刻诊:每日凌晨便意明显,但临厕无力努挣,汗出气短,大便多不干硬,便后疲乏,腹部无胀痛,面色白,神疲乏力,舌嫩苔薄,脉虚。

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证属脾胃气虚

治法:健脾益气,助肠通便

药物组成:

柴胡10g 黄芪10g 党参10g 茯苓30g

炒白术30g 熟地黄10g 当归30g

升麻10g 黄芩10g 陈皮10g 木香10g

日1剂,水煎2次取汁300mL,分早晚饭前服。服用7剂。

嘱忌食生冷、油腻,戒烟酒。保持良好情绪。

2016月4日21 二诊

诸症大缓。继服原方10剂,大便如常人。

按语

患者中年男性,长期便秘,虚坐努责,气虚明显,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肠无燥热积滞,故大便并不干结,汗出气短、神疲乏力、面色白等表现 皆属体虚气弱、表卫失固之象。治宜健脾益气,助肠通便。

方中柴胡、升麻配伍升阳益气,熟地黄、当归补血养血,通便润肠,党参、茯苓、炒白术益气健脾,同时柴胡、黄芩配伍体现肝脾同调,加行气益脾之陈皮、木香,使补而不滞。

便秘之阳明腑实证

程某,男,65岁

2016年10月2日初诊

主诉:大便7d未行。

刻诊:脘腹胀痛拒按,口干口苦,面色红炽,口气较重,食欲差,烦躁易怒,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证属阳明腑实。

治法:通腑泄热。

药物组成:

大黄(单包)6g 枳实10g 厚朴10g

玄明粉(冲服)10g 瓜蒌10g 神曲10g

炒麦芽10g 焦山楂10g

日1剂,水煎 2 次取汁300 mL, 分早晚饭前服。服用4剂。嘱大便通,可自行停药。

忌食生冷油腻,戒烟酒。保持良好情绪。

2016年10月7日二诊

患者服初诊方2剂,大便通,后自行停药,近日大便日1次,质略干,口苦、面色红炽、烦躁易怒、口气重、大便秘结均缓解,饮食可,睡眠可。

初诊方去大黄、枳实、玄明粉,加茯苓30g、党参10g、炒白术30g、木香10g、砂仁(后 下)10g、蜂蜜(冲服)10g。服用7剂。

2016年10月14日三诊,大便通畅,诸症大缓,大便如常人,便秘未发。

按语

患者老年男性,阳明腑实,热邪与燥屎相搏,大便干结难下,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脘腹胀痛拒按。

热扰心神,故烦躁易怒、心烦失眠。面色红炽、口气较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实证表现。治宜通腑泻热。

初诊方选用“承气类”加减,峻下攻伐,方中大黄苦寒清热泄下,除胃肠热结,消治病之因,但大黄苦寒欠润燥软坚之力,故加咸寒之玄明粉增强润燥软坚疗效。

阳明腑气不通,故选行气除满之枳实、厚朴。瓜蒌行气宽中、润肠通便以助疗效,同时患者食欲较差加“焦三仙”消食化积。

二诊患者大便已通,停用苦寒泻下之品,同时为避免苦寒伤中,加益气健脾之茯苓、党参、炒白术,行气和胃之木香、砂仁,以顾中焦之气。

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 机常虚实夹杂。

一般习惯性便秘,寒热虚实不明显者多用“增水行舟”法。

虚象明显者则首选“益土助肠”法。久秘大便难下者,多取“暂行攻伐”法。

“安全为要”思想应贯穿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并养成中药传统药物警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