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 平心静气 少动多静 防暑湿伤人
“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7月7日迎来今年的“小暑”节气,这意味着极端炎热天气开始袭来。此时该如何调理养生呢?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聊聊小暑养生的那些事儿。
【饮食篇】
清淡饮食 也别丢了蛋白质
小暑前后,气温动辄就会在35摄氏度上下。人在摄入食物时,也会增加体内的热量。夏天如果膳食中鱼肉蛋这类蛋白质食物摄入过多,就会感觉更加燥热难受。多吃蛋白质含量低的蔬菜水果,更有利于让人感觉清爽。北方地区夏季多干热,不需要大量排汗抗潮,所以也不需要吃很多辣椒之类的香辛料。饮食调味以清淡为好。否则,不仅身体经常感觉燥热,还容易出现皮肤油腻、生痘长疮之类的麻烦。
但是,夏天也不能因为贪图凉爽,只吃水果和凉粉、凉皮,不吃含蛋白质的食物。女性每天应保证60克蛋白质的摄入,男性应保证每天65克蛋白质的摄入量。
小暑黄鳝赛人参
老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自水底的美味——黄鳝,眼下食用正当时。民间素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黄鳝最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
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伏羊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民间有“喝上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入伏喝羊肉汤是以食为疗的一大创举。羊经过冬春两季的滋养,膘肥肉嫩,其肉炖出的汤味醇、膻味小。夏日湿热,人们食欲减退,在此时喝上一碗香辣美味的羊肉汤,可使人胃口大开,增强食欲。食后人的全身上下大汗淋漓,浑身毛孔通透,五脏六腑的湿热、寒气、毒素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身体内的垃圾能得到很好的清除。
头伏饺子二伏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民间传统的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还有的地方有小暑节气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及膳食纤维,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助睡眠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另外,小暑时应多吃炒绿豆芽,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来碗山楂、荷叶茶饮
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广州市中医医院杂病门诊主治中医师高三德介绍,长夏在五脏属脾,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他建议,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此外,还可以用山楂、荷叶代茶饮。先将山楂切片晒干,如煎水每次用15-30克,荷叶晒干,每次用10克,煎好后去渣代茶饮。中医认为夏天属心,长夏归脾,宜养心健脾,山楂荷叶代茶饮,味酸气香,有清热解暑,健脾开胃,强心降脂的功效,特别适宜心脾两虚,淤血阻络的人群。
【养生篇】
昼长夜短 起居宜午休
因为天气炎热、夏日昼长夜短、大部分人会晚睡早起,所以在起居方面,人们中午时候可以适当休息,帮助自身恢复身体疲劳。不过也要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于国泳提示称,为了避免中暑,小暑时节人们应注意防晒、经常洗澡、勤换衣物,这样可以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出汗以后不要立即洗澡,正所谓“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外热须内“冷” 心静体自凉
中医“四季养生”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夏季气温增高,人们容易紧张、烦躁、心火过旺,尤其是中老年人心功能稍差,在夏季容易在情绪激动或过劳的状态下,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的障碍,血压升高甚至猝死。所以,夏季的养生尤其要护养心脏。
心是供应人体气血的枢纽,也可以说是人体最累的器官。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情绪波动时,人体会因为精神上的负面刺激造成免疫力的低下。因此,夏季应多做制怒平和的自我调节。
平心静气 少动多静
平心静气:中医讲究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甚则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心神受损则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子就是这个道理,应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少动多静: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此时,人们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
【注意事项】
小暑要防“暑湿”伤人
小暑时节已入盛夏,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为自然界的六气之一,若暑热太过,起居不慎,暑气亦会伤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成杰辉指出,暑湿偏盛是小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此时养生重点为消暑宁心,去湿健脾。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常常容易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暴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是由于夏月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阴暑。
预防中暑首先是防寒。夏日避暑切勿过度贪凉,不要在树荫底、屋檐下、过道里乘凉时间过长,空调房间温度不宜过低,睡眠时不要让电扇或空调风口对人直吹,也不要大量饮进冷开水或冰镇饮料,以免寒邪直中。已患阴暑者可服藿香正气丸,能解暑化湿;胃肠受寒,可饮生姜红糖水温中和胃;关节冷痛可进行关节热敷,适量饮用红酒、米酒以温经通络。若病情复杂、外寒内热或虚实夹杂者,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穿浅色衣服 清凉油等随身携带
盛夏时节,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提醒说,外出时最好穿浅色或白色衣服,戴帽子,并注意适当休息,多喝清凉饮料、凉盐开水等;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最好随身携带;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食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比如苦瓜、桃、草莓、西红柿、黄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