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帅-师述«素问»之路-上古天真论

文 / 中医家
2019-08-02 22:02
"

讲者简介

许帅-师述«素问»之路-上古天真论

许帅,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中医学社创办人,从事预防医学、中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以卫生信息平台与移动智能健康管理为手段,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与专科医疗服务一体化,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学的贯通的新医学服务模式。并探索基于中医理论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与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方案,构建基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现代流行病学思想的健康数理模型,提供更有效优质的健康保健效果,实现天下无疾,人人享有健康的医学理想。人生意义何,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服务何?上医治未病!

许帅-师述«素问»之路-上古天真论

中医家推荐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历代皓首穷经研究的医家不乏其人,解读的思路也非常之多。本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从天文历法的角度来解读《黄帝内经》。

文中许帅老师首先明确了《素问》讲的是生命科学,在《上古天真论》篇重点分析“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解释了“道”、“德”、“阴阳”、“数术”的本意,说明中医是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来指导认识人体的生命健康规律。

篇中对于女七男八、春生少阳之气的解释也别开生面,值得大家观摩学习。

录音原文翻译稿:

大家晚上好,我们这次学习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们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正是《黄帝内经》贯穿了中医上下几千年而流传不息。所以,每一个中医人都想学好《黄帝内经》。但是《黄帝内经》的文辞古奥,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地方,我们从哪入手,然后怎么学呢?

现在解读《黄帝内经》的人非常多,各有各的观点和思路,所以,首先明确要我们的入脚点是哪里,解读的思路跟方法是什么。我们《黄帝内经》的学习,是基于田合禄老师的研究,思路是从天文历法到五运六气来解读的的,而且在解读过程中,以经解经,也就是我们说话要有根据,这个根据必须是经典上来的,而不是自己发挥的。

一、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大臣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等研究天道规律和生命规律的一部自热科学书,其实也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包含了很多诸如天文历法、生命知识、社会构建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具体上讲的就是生命规律——生病、如何医治疾病这样一个核心内容的书。

首先明确的是,《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的对人体生命科学的认识。它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什么叫“素问”呢?“素”者,本也,本体、本源,乃“太素”之意。什么是“太素”?《易纬•乾凿度》:“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形、气、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是宇宙天地万物形成的四个阶段,气、形、质具备,生命由此而生。黄帝就是问这宇宙天地变化对人体生命规律的影响,而形成了《素问》这一部书,这就是《素问》的名称来源。

二、阴阳生命的科学

《黄帝内经》有81篇,这81篇当中又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部分。我们首先学的是第一篇到第七篇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中医上比较本土、原汁原味的对生命的认知的理论、视角、观点跟思路。

从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到第七篇《阴阳别论》,讲的就是阴阳生命的科学。而我们对生命的理解首先是从健康入手的,并不是从疾病入手的,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养生。养生是使人不生病,即“不治已病治未病”,而不是病了才去治疗。所以,中医首先是养生,养生首先从阴阳开始,其次才是食疗养生,再次才是药物养生。而《上古天真论》首先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阴阳养生的方法。

如何把握“阴阳”呢?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就给出了答案,即顺从四时阴阳而养生。因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所以《四气调神大论》专指四时养生的问题。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则提出了“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的命题,也就是说人的生命之本是法于天道阴阳。而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第四篇《金匮真言论》阐述了人体五脏系统应天之阴阳的具体规律,即东方春应肝系统,南方夏应心系统,中方长夏应脾系统,西方秋应肺系统,北方冬应肾系统。

但是阴阳是看不到,摸不见的,又如何把握?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就是专门阐述天人阴阳合一之象,通过象来把握天地阴阳。它指出“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所以也指出了顾护我们的生命是非常注重少阳之气的,春生少阳之气的作用就是阳生阴长。只注重阳生还不行,还必须有阴长,也就是注重水、津液的关系。假如一个人身体缺水,就无水化气,就没有阳可生。所以春夏之季,随着温度的升高,雨水也是逐渐增多的。阴阳就是血气、男女、水火、色脉等这些有形可见的东西,有象可查,并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的临床原则,还提出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互根统一的,有离又有合。

而第六篇《阴阳离合论》讲的就是有离的问题。

归纳到“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大纲上,有生就有死,而《阴阳别论》就是阐述阴阳分别的问题,也就阐述了如何辨别生死的问题,即分别、辨别,如篇中所说的“别于阳,别于阴者也”。

三、《上古天真论》

1

形与神

再次明确《素问》讲的是生命科学。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首先讲“天真”二字,“真”是指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其言“所受于天”,是指受天之五气,所谓“谷气”,是指受地之五味,后天滋养先天,后天真气是根本,所以《内经》的开篇也即言天真之气。在《上古天真论》当中,也提出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的最高健康标准:形与神俱。而“神”是指气味和所生之神。《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讲的是神。而形是属先天的,神是五气跟五味合化所生,属于后天。后天神与气奉养先天形体,主宰先天形体,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整部《内经》讨论的就是人体形与神的离与合的问题,合则生,离则死。而在此提出的形,讨论的是先天形体,即脏腑组织结构、功能及其解剖的问题,神讨论的是指后天天地之气对生命的影响,涉及了天文、地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所以,对一个上工的医生的要求,《素问•著至教论》和《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说的“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事”。所以在此还是想让大家可以回头看一下田老师讲的中医生命双结构,指的就是形与神的问题。

2

养生原则

在《上古天真论》当中,然后提出了健康、不健康取决于两方面。顺应太阳运动规律产生的四时阴阳、五气五味养生,即四气调神,就能够健康长寿;逆四时阴阳作息,而伤阴阳,“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伤害健康,而致短命。除了顺应太阳四时规律养生之外,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提出了一些促进健康或有损于健康的原则。以古参今,现在很多人生病其实就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注意维持自己的健康,所以对于一个中医来说,应该着重在生活方式上,然后予以病人或者朋友,让他们形成一个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上古天真论》所提出的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他们也是顺应四时阴阳而保持长寿的。比如,“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其实就是顺应四时变化,而“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指出了形神一体。

《上古天真论》也提出了中医上的养生原则,“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和学习下这一句。

3

什么是“道”?

在这一句当中,提出了一个“道”的问题,“其知道者”的“道”。现在很多人都讲“天道”或者说“人道”,还有《道德经》的“道”,还有其他的“道”,但是这个“道”到底是什么?田老师学术体系当中,这个“道”其实是太阳运动的规律,这是田老师的学术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老师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地方。

首先来讲“道”字。在《周易真原·中国最古老的天学科学体系》一书中讲到,“道”字的原生母体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讲的是天之道,由太阳运行对照人类行走的道路便产生了反映社会规律的人之道,后世之人则往往将天之道与人之道相统一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古人也借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人类社会的人道规律,而放在中医上,就是用天之道的自然规律来指导反映我们的生命健康的规律。而道的原生形态,实际上由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推广到月亮星辰等自然现象的运动,再而推演到人体、国家的治理跟社会安危上。

孔子在《易传》当中给“道”下了一个最高的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形而上者谓之道。故《系辞传》说:“道显神德行......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还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又指出“道”就是“阴阳”,而“阴阳之义配日月”也证明了孔子所提出来的“道”是源于日月运动规律的。《说文》中记载,“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乾为阳,坤为阴,所以道也是指乾坤。故乾坤变化而生成六十四卦的过程也是道的变化过程,也是日月运动轨迹的变化过程,所以日月运动形成四时。

许帅-师述«素问»之路-上古天真论

而经常与“道”相配的是另一个字“德”,老子曾写《道德经》,那么“德”又是指什么呢?“德”与“道”一样,也是指太阳。《说文》中指“小步也”,说明“德”是源于太阳运动。其不同的是“道”表现的是太阳运动的轨迹,而“德”表现的是太阳生万物的能力,谓之“天德”。孔子在《文言传》中说,“元亨利贞为乾天之四德”,即天德、龙德、君德,而在《新书·道德说》中,“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也就是说生成万物是天地之大德。而《庄子·天地》说,“物得以生谓之德”,《说文》又指出“德,升也”,由天德到人德。而在金文当中,“德”又多加了一个“心”字。由“德”变成了人之道,“道”则代表天之德。所以孔子在《文言传》中说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君子进德修业”、“君子以成德为行”讲的都是人之道,而《道德经》讲的是天之道与天人合一之道。

4

阴阳与术数

刚才讲的是“道”,下面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善养生的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么“阴阳”,“术数”又指的是什么?

《易传》说,“阴阳之义配日月”,《说文》中指出“日月为易”,庄子说“《易》以道阴阳”。阴阳就是指日月,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研究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就是研究日月的运动规律,因为“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运动是天道的代表,而日地月三体的运动便产生四时阴阳,所以“法于阴阳”就是顺从四时阴阳,跟着太阳进行养生。而“和于术数”就是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之数。

那么讲阴阳与术数的是什么人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关于阴阳术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当中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由此可知,阴阳家、术数家皆出于羲和之官。而在《尚书·尧典》中也指出羲和是研究天文历法的官,其职责是考察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班固指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也就是说儒家主要是来讲阴阳教化学说的,只不过留意于仁义之际而已。所以孔子的主要任务也是研究考察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所以能作《易传》,传《易传》之精髓。田老师对孔子的研究也是从孔子对天文历法的研究,继而进入对《易传》的研究的,大家可以读一下《孔子是被人遗忘的科学家》这本书。在这里讲了很多关于阴阳与术数的事情,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确这些不是迷信,而是跟西方科学一样是观察自然得到的一些规律性的总结,是我们中国上下千年得以维系、得以传承的东西。

5

“七”与“八”及“天癸”

接下来再讲,涉及到了“女子七,男子八”这样的一些生命规律的问题。大家学习时可能碰到了许多的困惑,比如说,女子“七”,男子“八”,为什么要这样讲,七跟八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此大体介绍一下张介宾的观点,他指出,“七为少阳之数,女本阴体而得阳数者,阴中有阳也。人之出生先从善始。女至七岁肾气稍盛。肾主骨,齿骨之余,故齿更。肾为精血之藏,发者血之余,故发长。而男子属阳,当属阳数,女子属阴,当合阴数。而今女反七,男反合八,何也?盖天地万物之道,为阴阳二气而已。阴阳若合,原不相离。所以阳中必有阴,阴中必有阳。儒家谓之互根,道家谓之颠倒。皆所以发明此理也。如离火居阳,居南,其中则偶为外阳,而内阴也。坎水属阴,居北,其中则其是外阴而内阳也。物甄天元,日居离,反为女。坎配禅宫却是男。是皆阴阳颠倒之意,故女子外为阴体而内合阳数,男子外为阳体而内合阴数”。在这里我其实想给大家提出的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问题,也就是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这里用张介宾的解释,是想给大家一个提示,在学习田老师的思想过程当中,必须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阳生阴长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春夏阳气逐渐生长的过程当中,阴气水气也是逐渐增强的,它们是相互一体的关系。阴阳互根其实涉及到天道跟地道相互缠绕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天阴对地阳,地阴对天阳”,今天在此就不再讲述,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翻书去看。

还有“天癸”的问题,关于“天癸”也是众说纷纭。田老师认为天癸指的是天神。“癸”字在《说文》当中,癸是水从四方流向地中之形,因此癸为水。天癸就是天上来的水,它是阳生阴长的产物,阴气生于天为云成雨就是天水。称之为天癸,也就是“天一生水”的意思,降落则为生水。“天癸竭”也就是上源之水竭,所以导致肾的精水竭,也就失去了生水能力。那么什么为天呢?乾为天,乾为首,首为头,所以天水也就是从头上来的水。故“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而“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还有就是肺为水之上源的问题。《素问·评热病论》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在这指出月事与肺的关系,其实是精水与水之上源肺之间的关系。癸与水,所谓的天癸,就是天上之水,即天一生水,来源于水之上源肺,而藏之于肾。

我们还可以认为天癸相当于西医的激素。由脑垂体分泌的激素,从下垂体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进入肾系统,旺盛肾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都起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养生要抓住少阳之气

回归到健康长寿的主题,也就是青春的问题。永葆青春是每个人内心当中都非常渴望的,而这个青春在人体来说就是肝胆系统。肝胆系统也是注重少阳相火的。《内经》上曾指出,“凡十一脏皆取之于胆”,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也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张志聪也指出,“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皆归始春”。少阳之气就是寄居在肝胆之中的三焦相火,张景岳称之为人体中的一轮红日。这也是强调了我们常说的,少阳三焦为一身阳气之源,它激动了人体生命活动。这非常类似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常说的风调雨顺也是这个样子。《内经》说风配于春,配于肝胆。风调就是春天正常,肝胆系统正常,正常的阳生阴长,表现就是成云降雨。

《灵枢·本输》也指出“少阳属肾”,《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张元素说“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肾经的募穴也在少阳胆经上。肾属水,而何以肾气盛,全赖于少阳相火的气化作用。有了少阳相火,才能阳生阴长,才能够阴精上奉,才能够“其人寿。”少阳主一身之阳气,所以少阳募穴也叫日月,故《系辞》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人老先是阳气衰,阳不生,阴不长,故天癸竭而无子。《内经》中也指出,人半百而衰是从肝开始的。《灵枢·天年》讲“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然后才指出心气始衰,脾气衰,肺气衰,肾气焦,五脏皆虚。而《上古天真论》也指出六七、六八从阳气衰开始,七八肝气衰。《灵枢•天年》也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养生保健首先要抓住春生少阳之气,使阳气不衰。《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旺,则精力充沛,体格健壮,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正是因为肝胆主春,生少阳之气,主阳生阴长,如果没阳生阴长,人的生命活力也就下降。

所以在日常自我保健中,我们可以经常疏通少阳之气。比如,食疗时可以多吃一些核桃、韭菜、香菜、羊肉、狗肉、牛肉,炒菜用生姜、大料、花椒,炖肉时用肉桂。还有田老师经常为大家推荐的腹部按摩的“延年益寿九转法”。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帝内经》的主要思路;也明确了《黄帝内经》它的各个篇章是有逻辑体系的;再者中医首先是讲养生,维护健康,其次才是治病。上医治未病,也祝愿大家成为一个优良的上医,能够促进自身生命的活力,给身边的人带去健康长寿。其次做一个技术精湛的中医,能够治好病。

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许帅-师述«素问»之路-上古天真论

翻译:邵慧江 吴金联 方檬丹

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许帅老师2016年 05月14日在三部六经论坛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