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痰、火、湿、食,中医称之“六郁”,6大名方解之!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7-03 15:31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六郁是指造成疾病的气、血、痰、火、湿、食6种病因,老刘在脏腑辨证的基础上,对朱丹溪“六郁”致病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1.气血失和——“益气活血安神汤”

气血失和,多因气血两虚造成,《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互根互生互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为本,心为之主。又心主神明,养气血之本,首重心神,老刘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益气活血安神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酸枣仁15g,云茯神12g,龙眼肉10g(臣)

肥知母10g,正川芎6g,川郁金10g(佐)

生甘草5g(使)

2.气失升降——“扶正祛邪中和汤”

人体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有赖于人体的气机升降正常。若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气郁,进而导致痰、瘀、热、毒等产生。为调畅气机升降,老刘以张仲景“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自拟用于扶正祛邪的“扶正祛邪中和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君)

北柴胡12g,川郁金12g,制香附12g(臣)

法半夏10g,广陈皮10g,淡黄芩10g(佐)

大红枣10g,生姜片10g,生甘草5g(使)

3.痰邪作祟——“孙氏化痰降逆汤”

痰邪作祟。易生百病,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且肺为娇脏,易受痰扰,致生咳喘类疾病,为此,老刘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射干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化痰降逆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炙麻绒10g,北细辛3g,生姜片5g(臣)

漂射干10g,清紫菀10g,款冬花10g(佐)

清半夏7g,五味子3g,大红枣10g(使)

4.湿邪致病——“涤痰镇眩汤”

老刘认为,湿邪属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范畴,《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邪致病,导致痰饮内停。治疗湿邪,可从脾、肺、三焦入手。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苓桂术甘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涤痰镇眩汤”。

生晒参10,生北芪15g,紫丹参7g(君)

云茯苓15g,炒白术10g,化橘红6g(臣)

川桂枝10g,炮干姜10g,车前子6g(佐)

大红枣10g,炙甘草5g(使)

5.食积致病——“孙氏益气温中汤”

朱丹溪《局方发挥》中说道:“今曰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辗转传变,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翻胃,为吞酸。”老刘认为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易致胃痛、腹胀、便秘、呃逆诸症,导致多种脾胃疾病的产生。在张仲景《伤寒论》之“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益气温中汤”。

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7g(君)

老干姜10g,上肉桂5g,炙甘草12g(臣)

炒白术10g,炒六曲15g,谷麦芽各15g(佐)

大红枣10g(使)

6.火邪致病——“孙氏清热利肠汤”

火邪为病最多,针对火邪致病的病机,老刘在张仲景《伤寒论》之“白头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自拟“清热利肠汤”。

西洋参7g,生北芪7g,紫丹参7g(君)

白头翁12g,川黄连12g,川黄柏12g(臣)

苦秦皮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佐)

车前子10g,生甘草5g(使)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macskf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