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调畅好,退烧有奇效——“古方升降散”的应用!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古代的方子,叫升降散。
升降散是干什么用的呢?
古人认为温热病是因为人有时候会有郁热,就是热憋在里边出不来,把窗户打开热散了,体内就没有热了。所以升降散是古代在治疗温病的时候,就是温热的病的时候,给你调畅气机,有的升有的降,把这个气机一打开,调散开以后,这个热邪自己就散掉了,所以这方子叫升降散。现在的中医也经常用,如果您在治疗温病的时候用上这方子,那效果是真的很好。
前些日子我的老父亲外感发烧了。开始的时候我就给开了一般的清热散邪的方子,甚至连生石膏我都用了,一点效果没有,该怎么发烧怎么发烧。所以我就开始琢磨,这邪气散不掉怎么办?我脑子一转,想起升降散来了。这方子我以前用过,效果特别好。我记得当时是晚上,我马上到药店去,趁药店没下班,赶快开了个新的方子,很简单,用点千金苇茎汤等等,配上升降散,配上点生石膏,然后我赶快就送到我父亲那去了,当天晚上护工就给熬药喝了,到半夜发微信告诉我,烧已经退了。所以大家看,这方子效果是非常好的,一加上它疗效立竿见影,我平时在给别人治的时候也是如此。
比如前些日子,有个孩子患了甲流,在医院住院呢,问我怎么办。我开了个方子,也是疏风散邪的,但是给加了升降散,结果用上以后孩子的烧也就一两天时间就退掉了。这就是,现在的甲流按照古代来讲应该属于瘟疫,这方子是专门治疗瘟疫的热症的,所以应该这么讲,这方子在今天的应用应该是特别广泛的。
这方子的来历是什么呢?
过去一般都认为,升降散是清代的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的书里写的,我们的教材都是这么写的,但其实不是。这方子最早出自哪里呢?
明朝的时候有一个高手叫龚廷贤,他被称为医林状元,医术水平特别高。他曾经治疗鲁王爷的王妃,这位鲁王的妃子得了鼓胀,相当于今天的腹水,就是肚子胀得很大。其他医生怎么治都治不好,在古代应该说是非常难治的病。结果请来龚廷贤以后,他开的方子层层递进,层次分明,三下五除二,过了一段时间就把这病给治好了。所以当时的鲁王和皇族们对龚廷贤是尊敬有加,特别佩服。龚廷贤一生中写了很多书,有一本书叫《万病回春》,在《万病回春》的瘟疫门里,就记载了这方子了,叫内府仙方,就是皇宫里藏的仙方,这方子就是后来的升降散。这方子显然不是龚廷贤创的,因为人家说是内府仙方,是宫里府里收藏的,前人创的,因为疗效好,所以收藏起来了。这方子一般人看不到,龚廷贤是因为皇族对他特别客气才能看到,而且这方子一般不外传,可是龚廷贤地位很高了,大家尊敬他,所以他写进书里没人去责怪他。
他当时用姜汁把升降散给磨成糊,做成丸,在喝的时候要用蜂蜜水来调糊,治疗瘟疫效果特别好,说立愈,立刻就好,但是在当时这方还没叫升降散,只说内府仙方。后来朝鲜那本《东医宝鉴》,作者叫许浚,韩国电视剧《医道》的主人公就是许浚,他在《东医宝鉴》里也记载了这个方子。
接着,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张鹤腾,他本来是一位书生,在考科举的过程中有朋友得病了,得的是温病,浑身发热,当时的医生就想用温热的方法来治,结果另外一位医生来了,用清热的方法一下就把这病就治好了,于是他大开眼界,就开始学习中医。在他考科举之后做官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学习中医,而且自己治病也很厉害,也是经常用这种清热的方法治疗瘟病,效果很好。最后他写了一本书叫《伤暑全书》,在书里,他把历代治疗暑热之症的方剂、思路给总结了一下,所以这也是温病里一个很重要的书。在这本《伤暑全书》里,也记载了升降散这个方子。后来这位张鹤腾退休回家,回到老家安徽的歙县,高迎祥、李自成这些农民起义军把他老家的城池攻破了,因为张鹤腾的兄弟在朝廷做官,所以张鹤腾就被杀了,被杀的时候是80岁,说明这人身体还挺好的。
再后世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就我们前面讲的杨栗山,他写了这本《伤寒温疫条辨》,书里边把这方子又收入了,在分量上稍微有点改变,而且这时候不用姜汁来调糊、做丸了,而是用米酒和蜂蜜来冲服这个药,这是这方子的来历。
这方子到底是什么组成的呢?
就是白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白僵蚕和蝉蜕是非常重要的药,在杨栗山写的《伤寒温疫条辨》书里,它治疗瘟疫一共出了15个药方,每个方子都是僵蚕和蝉蜕作为主药,就是每个方子都有这两味药,可见这两味药的重要性。其他14个方基本上都是升降散的加减,核心是僵蚕和蝉蜕。这僵蚕和蝉蜕到底有什么作用?我给大家来讲一讲。
僵蚕就是吃桑吐丝那个蚕,它感染了一种细菌以后就僵死了,身上都是白色的,这种蚕叫白僵蚕。有人一看这白僵蚕就觉得怎么这么恶心,好像僵硬的虫子,上面还有一层白色的,像白粉一样的东西,有点恶心。其实没事,这个非常安全,而且这味药在中医里特别重要,它有清热解郁,活络通经,驱风开痹,化痰散结,解毒定惊的作用,尤其是化痰散结的作用突出。这味药本身是味咸的,药性是辛平微温,有的医书说它微温,专门入心肝脾肺胃经。中医主要用它来治疗由痰引起的痉挛、动风。比如说外感引起的儿童的急惊风、慢惊风等等,往往要用白僵蚕这味药。总结下来,它的主要功效就是祛风解痉挛。痉挛,中医说动风,各种抽搐,比如面部神经抽搐等等,往往是因为外邪引起的,此时用白僵蚕效果特别好。它的另外的作用就是化痰散结。有的时候除了动风之外,还有结节,比如结核、各种瘰疬等等,皮肤有瘾疹,有的有疙瘩等等,毒邪结聚的时候,尤其有“痰”这个病理因素在里边的时候,用白僵蚕效果特别好。有朋友问,说我这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清热解毒不够,还用白僵蚕呢?我觉得白僵蚕有这么一个特殊作用,就是当你身体在反抗外邪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反抗统筹的失调,比如说局部气血供应的紊乱等等的时候,白僵蚕好像能够调整你的这种布局,这是我的理解,大家可以探讨。我用白僵蚕的时候我就用这种思路去想这个问题的。所以白僵蚕这味药在杨栗山写治疗温病的这15个方子里边,总是被放到前边,就一定有白僵蚕这味药。我在治疗各种咽喉肿痛,咽喉有毒邪的时候,往往在方子里也要加白僵蚕。
升降散的第二味药是蝉蜕,就是知了退下来的壳。有的人一抓中药,一看方子里有蝉蜕就吓一跳,它跟知了一样,很完整的有头有手足等等,有的人一看,大虫子,害怕了,其实没事,它只是薄薄一层壳。蝉蜕这味药它是咸干的,寒,它是凉的,无毒,入肝脾肺三经,有什么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宣肺开窍,就是往外透发邪气。然后散热透疹,过去说出麻疹了,用这蝉蜕能够把这疹子好好发出来,散热,然后定惊,解痉挛,也是如此。另外在咽喉失音,就是嗓子哑的时候,我们经常用蝉蜕,因为过去古代人认为知了叫声特别大,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引子,一种说法,真正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够散邪,把这邪气给清掉。它能够治疗眼睛,有明目的作用,可以息风止痉挛,有动风的时候也可以用它。通常用在比如有外感了,如果出现的是温热之症,或者得的是温病的话,咽喉肿痛,嗓音嘶哑,或者麻疹透不出来,或者风疹,起疙瘩等等,皮肤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蝉蜕。有的时候急惊风慢惊风小儿的这种病也会用蝉蜕的。这个蝉蜕是历代医家经常用的中药,比如民国名医张锡纯,他在治疗温热病的时候,就经常在方子里加蝉蜕,这都是经验。
僵蚕和蝉蜕配在一起不同反响。你看杨栗山一共15个治疗温病的方子,每个方子都是僵蚕、蝉蜕放到一起,僵蚕也叫白僵蚕,是君药,是核心。古代人认为蚕本身就很特殊,蚕吃桑叶,桑叶是凉的,蚕只吃不饮,不喝水,只吃桑叶,有大便无小便。所以古人认为蚕得天地清化之气,喜燥恶湿,轻浮而生阳中之阳,所以它的气是往上走的,能够胜风除湿。有人说这蚕得病了,白僵菌一感染它,它死了,这怎么还能治病呢?古人说这是以毒攻毒,蚕的本性没有丧失,就是能够升阳中之阳,能够胜风除湿,清热解郁的作用没有消失,而且以毒攻毒,可能解毒效果更好。然后说这知了,知了有意思,它只饮而不食,只喝水,喝树的汁,不吃东西,所以它有小便无大便,跟吐丝那个蚕正好不一样。而且您看知了,处极高之位,在树顶上,自感风露而已,吸风得清阳之真气,它也能把气往上升,它喝的树汁都是清凉之气。所以这是饮露得太阴之精华,它喝的这个树的汁都是太阴之精华,是阴的凉的,所以它能够清热透邪,把邪气往外解,能够解毒。古人特别看重这两味药,我这只是给大家随便讲讲,其实古人关于这两味药的论述太多了,讲它为什么这么特殊,为什么这两味药配在一起效果特别好,这两味药是把人体的气往上升的,所以叫升降散。
将是哪味药呢?就是大黄,大黄是往下下的,涤除热邪,可以推陈致新,这是往下泻的,把浊气给你泻出去,把清气给你升上去,这就是气机可以升降了。
里边配这味姜黄,是调畅气机的,能够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一般我们认为患了温病以后,都是因为身体气机不能通畅,所以热郁在里边,散不出来。这时候一定会有气郁,就是郁结这种情况,这时候需要有这种药能够理气行气,活血,把气机调畅开来,有升有散调开,这样气机活开了,热就散出去了,所以姜黄这味药在里非常重要。值得提醒的是,中医里还有一味药叫片姜黄,这个片姜黄跟姜黄不是同一味药,这两味药大家经常容易搞混,以为这个片姜黄就是姜黄切成片,不是的。两味药都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但不同的是,姜黄主要是治疗气滞血瘀引起的心胸、胁腹等内脏疼痛,所以姜黄其治在中,在我们的躯干部位;片姜黄擅治风湿引起的肩臂疼痛,就是胳膊腿,尤其是上肢疼痛,效果特别好,片姜黄的药效在外,两者不同的。有的时候升降散里也有的人给加上片姜黄,你要知道这药在哪起作用。一般情况下,我们加的全是姜黄,这个不要搞错了。
升降散这味药在过去基本上都是打粉吃的,把它给磨成粉,尤其是白僵蚕和蝉蜕这两味药,在中国古代基本上都是研成粉末吃的,效果更好。研成粉末吃的时候,这方子当时讲得很清楚,是用冷的米酒,比如黄酒,然后配点蜜,调和以后喝下去。因为黄酒能让药在身体里循行,去解郁结。蜜是往下导的,过去认为蜂蜜可以治疗丹毒斑疹,腹内有热,呕吐便秘等等症状。因为热症往往会引起各种皮肤的问题,所以方子里边用蜂蜜也有这个用意。现在我们已经不这么用了,很少把它磨成粉末做成药丸,再用米酒和蜂蜜来调服了,一般我们就把这药直接下到方子里。具体的分量根据情况去增减,过去这方子里大黄这味药量最大,但是现在我们要根据患者情况,比如他便秘,干燥很久了,那么我们多下点,可是他脾胃一直虚弱,那我们就少来一点一泻就可以了,根据情况去调整。
根据我们的经验,下到方子里熬汤药,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是既然历代都把它磨成粉,做成药丸或者直接粉冲服,我想这里有道理,那种效果可能更直接。但是现在非常遗憾,我们国家现在中成药的生产、审批等非常落后,所以像这样的药还没有广泛地用于临床,我希望如果真的有中成药,把它做成散或者丸的话,给老百姓吃,比如说温热之症的时候用这方子,效果一定非常好。尤其是碰到瘟疫流行的时候,比如甲流,在古代这就是瘟疫了,这种方子如果能够应用,我觉得绝对可以大大地提高临床疗效的。像我们碰到甲流用这方子,孩子退烧,立竿见影,一两天一定退掉。
中国中医有太多的古方了,这些古方的形成都是有理论指导,然后经过临床实践加以验证,最终留下来的。像升降散这样的方子都有多少个经典记录它了?特别可惜,现在我们应用得不多。希望有一天,像这样的有效的古方能够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认识,能够保护大家的健康,我也会不断给大家介绍这样的方子。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