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解郁”到底怎么做?恕我直言,你可能只知一二!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之前写了一篇关于肝气郁结的文章,很多朋友都在在说自己有各种症状,但有不知道具体是不是肝部有什么问题,今天就给大家再详细地讲讲有关肝疾的内容。
为什么生活中有的人爱生闷气,有的人却脾气火爆呢?这是因为如果肝气疏泄太过,人就会表现得情绪亢奋、精神旺盛,容易大发脾气,伴烦躁、头晕、头痛、失眠;相反,肝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泄,人就会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胸肋胀闷,还会经常莫名其妙地叹气。
有人说:肝好,一切都好!肝为将军之官,能身先士卒而忍辱负重,可不会轻易说:怎么受伤的总是我。也正是因为如此,肝病在一开始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而一旦发现,却往往陷入了中晚期,有时候只能是扼腕叹息。
中医上的肝病前期的养生调养与肝疾的预防自古便有,中医善于辨证论治"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温病条辨·卷六》)。那我们就来看看中医是如何辩证肝病、预防肝疾以及调养肝部健康的!
一直说肝不好,到底肝不好体现在哪里?
肝病所累脏器为肝胆脾胃四者,可因病因和体质不同而出现种类繁多的外候。其表现如下:
1、 胁痛:胁痛多属气滞,刺痛多见于血瘀,隐痛和劳累后痛多属虚证。
2、舌质:舌正常,苔黄而腻属湿热;舌体肥胖苔满而腻为痰湿内阻;舌形瘦而质红光净为阴虚;舌边尖有瘀点为瘀血。
3、黄疸:为湿热熏蒸之象。
4、头晕:腿软为肝虚,头重、腿重为湿重。
5、口味:口黏为湿症表现之一,口苦多见于内热。
6、心烦:多因肝火偏旺。
7、身倦:有为湿重者,有为体虚者,如为气虚者则倦怠无力。
8、食纳:能消谷者为胃强,不能消谷者为气滞湿阻或脾虚。
9、腹胀:腹胀兼嗳气、矢气者多属气滞,腹胀兼便溏、泄泻者为湿阻或脾虚,腹胀兼痞块不消者多为瘀血,腹胀便干形体瘦削多为阴虚。
10、观便泄:干结者为热,溏稀者多因脾虚或脾为湿困,便行不畅者为气虚或气滞。
11、寒热:初发寒热体温较高者属于表证;久发寒热,体温不甚高者为里证、湿热。
12、积块:多属气滞血瘀。
13、脉象:弦滑有力为肝实;脉左大右小为肝强脾弱;脉细弦为阴虚;脉弦涩为瘀血。
我们该怎么根据自己的表现来判断症型?
虽然肝病症状繁多,但是中医一再强调,人是一有机整体,不能以一项作为辨证的根据。必须综合分析,从整体出发,观察形体肥瘦,面色华润程度,舌脉表现,结合病人口述症状,综合予以判定。
1、肝郁气滞
肝性喜条达,如郁怒伤肝,肝气不疏,则肝病及脾,脾失健运。症见两胁作痛,嗳气,矢气后舒。多有脘腹胀满、胸闷不适、便溏等症,以舌质如常、舌苔薄、脉弦为主,常以疏肝理气为法,用于肝气郁结不畅,脾运化受阻,肝郁脾滞较为突出者。
2、肝郁化火
肝郁不畅,日久肝火内生,症见两胁发热而痛,烦躁,面红,目赤,口干渴,便干色淡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常以疏肝清热之法。
3、肝郁血瘀
肝气郁结日久,则气滞血凝,症见面色黧黑,两胁刺痛,衄血,腹部癥积,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常用活血通络之法。
4、脾虚气滞
脾气不畅,运化失常。表现出嗳气、恶心、厌油、胃脘膨胀不适、纳少乏味等症。常用健脾理气之法。
5、脾滞湿阻
(1)脾气壅甚,湿滞内阻
症见口黏、呕恶、腹胀、肠鸣、便溏一日数行、腿酸身倦、舌苔白腻、脉弦滑,证实脉实者多用化湿运脾法。
(2)痰湿阻络
症见胁肋闷胀、头重眩晕、肢重难行者,以疏肝理气化痰为法。
(3)痰热交阻
症见长期低热,兼有口干苦不欲饮、胁痛、腹胀、大便溏、溲黄、舌苔黄而黏腻、脉弦滑,用清热化湿之法。
6、肝肾阴虚
肝脾久病,后天生化之源日衰,无助先天之本,致肾阴亏损,肝病日久,则形体消瘦,胁痛腹胀,腰酸腿软,舌形瘦,苔净,脉细,可用滋养肝肾之法。
7、其他
肝病患者,兼遇外感者,多见胃肠症,常用疏肝和胃之法。肝病女患者有月经不调,经前服用调理月经药物。
肝疾的预防与养生主张治病应每一证以一方为主酌情加减,特别是肝病临床见证错综复杂,故成方加减尤为重要,原则应以证定方。另外要注意自己调节情绪,不要郁闷或者是生气,注意要多休息,也适当的锻炼一下身体,让肝脏更好,让健康更近。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wyeymc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