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不传之秘:葛根汤的方证究竟有哪些?很多人不知道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4-25 12:29

在《伤寒杂病论》里,解表之剂,也是颇具特色,比如配伍极其精妙的麻黄汤,比如群方之魁的桂枝汤,还有轻可去实的葛根汤,这三个方子可以说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由于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光环实在难以抵挡,所以葛根汤几乎是一个被人们从“墨色深处被隐去”的一个角色,但是,葛根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实力担当,毫不逊色。

说到葛根汤,不得不说葛根汤证,在《伤寒论》中,首先记载了葛根汤的第一个方证,原文是这样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从条文可以看出,这里的葛根汤证主要的症状是颈项脖子不舒服、有僵硬的感觉,无汗,怕风,看到这些症状有人会不会想,这些症状看上去好像很简单,属于太阳病无汗,感觉可以用麻黄,怕风,可以用桂枝,用桂枝汤加麻黄,或者用麻黄汤加桂枝不就得了,为什么要用葛根汤?

这就是葛根汤的奇妙之处了,首先来看看葛根汤的方药组成,葛根汤是由“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组成的,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桂枝汤加麻黄和葛根?的确《汤头歌诀》不是有“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的说法吗?但实则,从药物的量效关系与配伍用法上,并非就是桂枝汤加麻黄与葛根那么简单。

葛根汤的君药显然是葛根,不然就不会叫葛根汤了,这里葛根的作用主要是生津液、濡筋脉,桂枝与麻黄两味药为臣药,起到疏散风寒、发汗解表的作用,芍药、甘草为佐药,起到生津养液、缓急止痛的作用,生姜、大枣为使药,起到调和脾胃、鼓舞胃气的作用。这样简单的7味药,就起到了发汗解表、生津舒筋的作用。这样一分析,葛根汤就不是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或者是麻黄汤去杏仁加葛根、芍药、生姜、大枣那么简单了。

葛根汤的第二个方证,依然在《伤寒论》里,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这并不是寒邪直入胃肠,而是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的表现,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的胃肠型感冒。所以这里用到了独具特色的葛根汤,是有它独特的道理的。因为葛根归脾胃经,被李东垣誉为“治脾胃虚弱泄泻圣药”。不过仲景这里用葛根汤止泻,并非我们常规辨证施治中的止泻之法,此处是用“以汗止泻”的方法,为后世“逆流挽舟”之法的创立开了先河。

因为此处的下利是因为表郁,所以治疗重点是发汗以解太阳之邪,同时兼顾升津以解阳明之邪。下利本为大肠之病,此处用解表药开提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肺宣发则津液升,肺气调则大肠和,所以下利必止。这就是“源清流自洁”的治法,体现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整体观。

而葛根汤的第三个方证,却是在《金匮要略》里面,原文大致是“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这里所说的是刚痉这种疾病,临床上常以颈部、肩背部显得僵硬,转侧不利,无汗、小便少,牙关紧急、口不能张开等症为主,这种疾病其实主要病机还是寒闭经脉、邪阻营卫、筋脉失养,所以用葛根汤发汗解表、滋养津液、舒缓筋脉,这样一来,刚痉这样的疑难杂症也就迎刃而解了(营卫通调,气机畅通,津血得生,筋脉得舒,刚痉可解)。

对于葛根汤方证来讲,葛根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那么,葛根究竟有什么妙用呢?一是发散解肌,这在《本草汇言》中已有明言,认为葛根“葛根之性专在解肌”,并认为“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二是生津养筋,这在《神农本草经》中早有论述,认为葛根“起阴气”,也就是滋生津液、濡养筋脉的作用。三是轻可去实,正如《本草纲目》中所言,“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

综上所述,从葛根汤方证来看,葛根汤的强大,一点也不输于桂枝汤、麻黄汤,而且葛根汤现代应用极其广泛,对于僵直性脊椎炎、头痛、眼皮抽动、酒糟鼻、麦粒肿、重症肌无力、腰椎间盘突出、腰背肩颈僵硬、肠胃型感冒、面神经麻痹等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由此可见,经方只要用好了,其强大程度,往往超乎你想象。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