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为老年患者补肾?

文 / 刘医生的小金方
2019-04-18 11:36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目前认为人至65岁就算进入老年期了。在我国医籍中也记载,人至半百五脏始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天癸竭(丈夫)……五八,肾气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七八,肝气衰…八八,则齿发去”。

在平时常见一些人虽然年逾花甲,仍神采奕奕,老当益壮,然而也有不少人,未老先衰,壮年罹患老年病。这与个人身体素质、生活条件及个人能否自觉适应外在环境有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人是整体,人之衰诸脏皆衰,然有先后轻重之不同。《灵枢经·天年》讲:“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七十岁,脾气虚…八十岁,肺气衰……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在人的衰老进程中,一般认为肝肾先衰,而肾之衰又为关键。肾为先天之本,是一身真阳真阴之所在,为性命之根本。肾脏衰则五脏之气皆衰,所以老年人表现,多见气虚阳虚,血亏少津,动作缓慢,思维较迟钝,各种生理功能均减退。因此在治疗用药上也应充分照顾到这些特点。故用药宜轻轻缓和,扶正祛邪。应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清而不寒,散而不耗气,攻而不伤正。总之,在祛邪之中不伤津耗气,补益之中注意不燥不腻,用量宜轻,中病即止,不可大散大攻。

对老年人要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只等发病再治,则治不胜治。对一些衰老先兆、疾病的初期或疾病尚未严重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预防性治疗措施,以达到早期控制或减轻病情,推迟衰老进程。对老年人疾病的治疗要在辨证基础上,重视补肾法。

1.肺气虚

老年人多气虚,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气虚为老年人常见之表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老年人容易罹患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这些病在老年人,经常逐年加重而不易治愈。

治疗中应注意标本兼顾。除宜肺化痰、止咳定喘以外,加用扶正固本之剂。

《景岳全书》曰:“肺为气之元,肾为气之根”,脾为后天之本,也为肺气母。因此老年人气虚同时常见肺、脾、肾三脏皆有虚。因而在治疗中配用健脾补肺肾以固本,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急性发作期可先治标或标本兼治,缓解期主要为扶正固本以防再发,巩固疗效。

扶正固本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防风、陈皮、半夏、当归、仙灵脾、补骨脂等。气阴两虚者常用沙参、麦冬、人参、五味子、当归、枸杞、女贞子、山萸肉等。

病例

王某,男,64岁。

病史:慢性咳喘15年,近加重4天而入院。原有喘息咳嗽吐痰15年史,加重8年。4日前发高烧,胸闷气短,咳喘不得平卧,出汗多,黄痰多而粘咳不出,纳差,睡眠少,体温38℃,唇甲紫绀,端坐呼吸,两肺满布哮鸣音,两肺底湿性啰音,以左肺为重,心律整,心率122次/分,血压190/100毫米汞柱,舌质紫黯,苔白黄腻,脉滑数。

证属肺热晐喘(痰浊阻肺),肺肾两虚,治疗宜清热解毒,止咳定喘,佐以益气补肾之剂。

(1)方:炙麻黄3克,杏仁10克,黄芩15克,蒲公英20克,双花12克,连翘15克,败酱草30克,地丁20克。

(2)方:南沙参15克,山萸肉12克,人参3克,五味子10克。

以上2方,每日各服1剂。病人服后病情明显好转,咳嗽减轻,喘止,吐痰利,体温也渐渐恢复正常。

2.肾虚或脾肾虚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也常并有肾虚或脾肾虚者。心主血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阴阳平衡,乃维持正常心脏生理功能。肾阴虚则水火不能既济,心火偏亢,可发生心烦不安,心悸失眠等,肾气虚则心气也虚,气虚则血脉鼓动无力,易发生气滞血瘀,形成心脉闭阻,易患胸痹心痛。

临床也常见胸痹心痛者合并脾肾虚证,因此治疗中也常用心脾同治或心肾同治法,除理气活血、宣痹通阳等通法外,经常用益气育阴、健脾补肾法,标本兼顾。

如心脾同治常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川芎、红花、降香、荜茇、玫瑰花等,虚寒者加干姜、吴茱萸等。

心肾同治常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补肾丸、八味地黄丸。养阴多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女贞子、何首乌、黑芝麻、黑桑椹等。温阳多用肉桂、附片、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细辛等。

病例

张某,男,68岁。冠心病心绞痛。

病史:胸闷、胸骨后隐痛6年,近月因劳累而加重,胸骨后隐痛日发3~4次,每次持续2~5分钟,伴头晕气短,乏力,腰酸畏寒,夜尿频,睡眠欠佳,舌体胖质黯苔薄白,脉细。

证属心肾两虚,气滞血瘀,胸痹心痛,治宜活血化瘀、宣痹通阳,佐补肾之剂。

方用:党参2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降香10克,荜茇10克,枸杞子12克,仙灵脾12克,甘草6克。

药后不仅心绞痛缓解,气短、乏力、头晕、腰酸等症也有明显好转。

3.水肿

老年人因肺脾肾皆虚,易发生水肿。如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发生小便不利。脾虚中焦运化失司,气不化水而致水湿泛滥肾气虚,肾阳衰,肾与膀胱相表里,气虚不能蒸动膀胱气化,如《巢氏病源》曰:“肾虚则水气流溢,散于皮肤,故令全身浮肿”。

老年疾病日久总得累及脾肾而出现水肿。因此五脏阳虚以致衰竭,在治疗上均应健脾补肾。

健脾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黄芪、桂枝、干姜、木香等。补肾常用药:肉桂、附片、仙茅、仙灵脾、补骨脂等。利水常用药:茯苓、泽泻、车前草、益母草、萆薢等。

病例

辛某,男,70岁。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病史:心悸气短、下肢浮肿1月,伴胸闷憋气,经常夜间憋醒,坐起则减轻,纳少,睡眠多,乏力。

检查:两肺底散在多数湿啰音,心率98次/分,心律整,心尖部Ⅱ级收缩期杂音,血压160/100毫米汞柱,腰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舌质黯,苔白腻,脉弦数。

属心悸水肿,心肾阳虚。治宜益气温阳利水。

方用:党参2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附片6克,生姜6克,泽泻12克,北五加皮3克。

药后心衰控制,尿量增多,浮肿消退,心悸气短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4.肝肾阴虚,肝阳偏亢

年迈肾阴多亏,肝肾同源,因而多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压波动不稳,或成高血压病。证见头晕眼花,项强,腰酸腿软,烦躁易怒,口干便秘,血压较高,这是老年人常见病证,甚则肝郁化火,肝气上冲,肝风内动而发生中风。轻者中经络,如见舌强语謇,半身不遂;重者中脏腑,如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甚则很快死亡。

肝肾阴虚血压较高者,治宜滋补肝肾,平肝降逆,治疗常用药剂如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百合知母地黄汤、天麻钩藤饮、旋覆代赭汤等。常用药如野菊花、钩藤、葛根、川芎、生地、沙参、知母、百合、草决明、黄芩、汉防己、牛膝、枸杞、桑寄生、杜仲等。

中风之治疗,急性期宜重点治标,以祛风活血通络、开窍化痰等,如有脱证也必须标本兼治,以益气育阴回阳固脱。

阳虚补脱常用参附汤,人参用量倍于附子,以益气回阳固脱。肾阴大亏,浮阳外越常用地黄饮子加减,重用山萸肉(用量30~60克)以固脱。

如为脑血栓形成,应立即用有力的活血药如静脉点滴冠心Ⅱ号或川芎嗪注射液。口服可用川芎、红花、三棱、莪术、桃仁、水蛭、葛根、丹参、威灵仙、络石藤、牛膝、蝉衣、全蝎、蜈蚣、乌蛇肉等。

但中风恢复期,除活血通络外,应重在补肾,常用首乌延寿丹、一贯煎、五子衍宗丸等加减化裁,对智力及体力功能的恢复都有较好的作用。常用药如何首乌、女贞子、枸杞、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牛膝、杜仲、黑桑椹、黑芝麻,全蝎粉、蜈蚣粉等。

病例1

吴某,男,60岁。

高血压史6年。自觉头晕头痛,四肢无力,睡眠差,血压170~200/120毫米汞柱,舌胀黯,白苔,脉沉弦数。

证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治疗以养阴平肝,降逆活血之剂:川芎15克,葛根25克,菊花15克,夏枯草10克,黄芩12克,钩藤18克,桑寄生18克,草决明25克,生地15克,首乌藤25克。

病例2

段某,男,64岁。

右侧偏瘫半年。6月前因脑血栓形成致使右半身瘫痪,经治疗有好转,但来院第一次诊治时仍然右上肢不能抬举,右下肢活动不灵活,依拐杖行走,语言謇涩,纳差,大便干燥,舌胀黯白腻苔。

证属中风中经络,治疗以祛风活血,通络补肾之法。

方用:川芎15克,葛根20克,丹参30克,威灵仙20克,络石藤15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当归15克;牛膝15克,泽泻15克,茯苓20克,女贞子12克,枸杞子12克,全蝎3克,蜈蚣2条。

其他如糖尿病,肾虚引起之脊背痛等,也常见于老年人,临床上都要注重补肾,实践证明健脾补肾法,对老年慢性病的治疗确有好的疗效。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docliu66,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