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医外治法大全:这71种方法您总结过吗?
中医外治疗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除针灸、推拿、按摩、挑割、刮痧、捏脊、指压、拔罐、竹筒、牵引、结扎、埋藏、放血、咂吸、冰敷、水疗以及针刀,微创等非药物外治疗法外,其药物外治疗法尚有90余种。现从《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以及《理瀹骈文》的改编本——《中医外治法类编》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将有关药物外治疗法作一分类归纳,并举例加以介绍,以期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扬。
1.贴(帖)法
是指用黏稠状膏药,或将药物调制成饼状,贴于患处。如治风寒头痛及夹脑风,以川芎、南星、葱白适量,捣贴太阳穴,小儿贴囟门。治小儿阴肿,捣芜菁薄上。(按:黑膏药,古称“薄贴”。)
2.涂法
是用较稀薄的药物于患处薄薄地涂上一层。如治中风口眼歪斜,用白附子、蝎尾,僵蚕共为末,酒调涂患处。
3.敷(傅)法
是指用较浓厚的药物敷于患处或腧穴。如治胃热痛,用大黄、玄明粉、香附、郁金,滑石,甘草、黄芩,研末,姜汁调敷中脘穴。
4.围(圈、箍)法
与敷法相同,但要求药物敷在四周,中间留孔,是外科疮疡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如铁箍散治痈毒疔疮,箍瘤膏治肿瘤。
5.封法
与敷法类似,上药后不但要扎紧,而且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揭开。如治疔疮用拔疔丹。
6.覆法
指用较浓药物,扣盖患处。如治阳黄,用新鲜百部根捣烂覆脐上,以糯米饭一升、水、酒各半,合揉软,盖药上,包扎,一两日口内作酒气,水从小便出,肿自消。也有用核桃壳、蚌壳装药覆盖患处及剖鸡或蟾蜍破腹覆胸的。
7.发泡法
又称“冷灸”,是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皮肤,使之发生水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治黄疸,南星捣置杯内,扣脐上,起泡挑去泄水。
8.摊法
一般是用药末同黄蜡融化摊于患处,如治中风逆冷、惊悸,用南星、川芎各半,共为末,同黄蜡融化摊手足心。(按:类似现在的蜡疗)。
9.熨法
是采用药物粗末和适当材料,经过加热处理后,热熨于患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治便秘,用枳实,麸皮,盐炒熨脐腹。(按:借助现代化学发热剂或电热作热熨,更为方便。)
10.烧(焠)法
将火焰或余烬直接点灼患处。这种方法要严格掌握火力、时间、以防烧伤。也有间接燃烧的。如硫黄纸卷焠疣,治气闭耳聋。用苍术削下尖上平式,插耳内艾烧之,耳有热气为度。
11.爆灯火
与烧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受爆的皮肤表面发生爆炸,可以听到声响。如民间常用灯草蘸油点燃,爆角孙穴治痄腮。(按:西安市针灸医院等单位根据此法共同研制了一种燎灸药火柴,灸灼经穴或痛点,治疗腰腿痛、头痛、痛经等症。)
12.照法
用药末卷入纸卷
内,用火点燃,在患处反复灼照的一种疗法。如治产后气血虚,神不定而胡言乱语,用四根灯草,加朱砂点灯焰,照之。杨梅疮,水银同铅结砂,入乳没、黄丹作神灯照之。
13.烙法
用烧热的铁器烫熨。如治舌肿起如猪胞,烧铁钉烙其上,使熟,即自消。《金匮要略》治小儿疳虫蚀齿,用雄黄、葶苈二味末之,取腊月猪脂溶,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这亦名烙法。
14.烘法
是指用火取暖或用火烤干。如足疮,足底木硬,牛皮胶同姜汁、南星末调涂,烘之。(按:现代治胃寒痛的“药物怀炉”亦属此法。)
15.熏法
有煎汤熏和烧烟熏两种,是借助药物的热气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方法。如治伤寒无汗,用紫苏煎浓汤,熏头面及腿弯。《金匮要略》: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雄黄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16.蒸法
是将药物蒸腾以后,放入容器内,或散发于病室中,由鼻孔或肌肤吸入而治病的方法。如治外感阳虚不能作汗,用黄芪、防风,蒸全身。
17.糁法
是指将药末撒于膏药上,然后贴于患处,与“掺”同,但吴尚先似专用于膏药。(按:糁,据《辞海》释,①以米和羹;②饭粒。引申为散粒。其义与此法不贴切。)
18.掺法
系将药末撒于患处或疮疡表面。如治孔窍出血,用穿山甲末掺患处。又如疮口日久不收,内有多骨,用陀僧末日掺患处,能推骨出。
19.扑法
又名粉身法。是用纱布或稀绢包裹药末轻轻扑撒患处。如《伤寒论•太阳篇》大青龙汤方下:汗出多者,温粉扑之。腋下狐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
20.抹、搽、拭、揩法
都是将药水轻轻涂搽患处,只是在手法上有细微的差别。其中拭、揩两法,对患部兼有清洁的作用。如霍乱寒性转筋,热醋煮青布抹胸腹。痄腮,靛花磨鹿角搽患处。
21.扫法
用羽毛或柔软的织物,蘸药汁轻轻地一过性地涂搽患处。如天行发斑,升麻水扫患处。
22.拓(溻)、搭法
是《理瀹骈文》中的外治方法,根据其内容和方法,似属溻渍法,相当于现代的湿敷法。如治阳毒大热,用井水或绿豆汤新青布浸拓胸口。霍乱转筋,绵蘸醋溻之。衄血危急,用井水或醋浸湿纸搭囟门。
23.摩法
用手掌或手指掌面紧贴体表皮肤做轻缓柔和而有节律的盘旋状抚摩。如治蓄血少腹满急,苏叶煎汤,布浸汤铺腹上,以手盘旋摩患处。亦有用药膏或药粉置穴位或患处摩之,以促进药物从皮肤渗透吸收。
24.擦法
两物相摩曰擦。此法动作来回较有力度。如治咳嗽、哮喘,用白凤仙花根、叶熬浓汁,擦背上,令极热,再用白芥子,白芷、轻粉,蜜调作饼,贴背心第三骨节,虽热痛勿揭,数饼可除根。(按:擦牙开噤,亦属此法。)
25.搓、揉法
手相摩曰搓;以掌根或指腹按而做小幅度摩动曰揉。二法在应用上稍有差异。如治小儿厥冷,用煨姜捣汁,和麻油涂手足心,揉搓手足心。老人伤冷及停滞不化,用生姜或紫苏煎汤揉脘腹。
26.按(安)法
是用药末安放患处加以按压,常用以止血。《备急千金要方》治舌强不得语,以矾石、桂心二味等分末之,安舌下,立瘥。
27.捋法
也是一种抚摩动作。如治霍乱转筋,水蓼煎饮,并捋脚。
28.吹法
是借助管状物将药末送入口腔、咽喉、耳鼻等孔窍的方法。如治重伤风,鹅不食草研末吹鼻,涕泪出即清爽。小儿口疳,甘蔗皮灰吹患处。
29.嚏法
是用羽毛、纸捻或药末刺激鼻黏膜而使之喷嚏,以做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如治受暑头痛,以皂角末取嚏。
30.嗅(闻)法
是用鼻孔嗅闻药物或食物的气味来治病的方法。如治胃口不开,以葱、椒、酱等烹鲫鱼令病人嗅。产后出血过多而晕,用炭盆泼醋闻,或秤锤烧红置醋盆中闻。
31.吸法
是用鼻孔吸入药物的蒸气或药烟的方法。如治血虚头痛,用当归、川芎、连翘,熟地、煎汤置壶中吸其气。治咳嗽不论新久,昼夜不停,用款冬花、佛耳草、熟地,烧吸。(按:现代有雾化吸入法及各种药烟。)
32.搐法
用鼻孔将药末吸入的方法。如治鼻渊,用苍耳子散鼻。(按:也有用药末搐鼻治疗牙痛的。)
洗、濯法
用药煎水洗涤患处。如乳汁不通,用麦芽,水,煎洗乳房。木梳梳乳千遍。小儿胎垢,身如蛇皮鳞甲,用蛇蜕,水,煎洗患处。口糜,白矾化汤濯足。
33.沐法
洗头发。如桐叶同麻子煮米泔,沐发则长;莲子蒸取汁,沐发则黑;桑白皮同柏叶,沐发不落。
34.浴法
用药煎水洗澡。如麻疹,用西河柳,水煎浴。(按:如单纯洗下阴部叫“坐浴”。目前药浴已在全国普遍开展。)
浸、渍法浸泡使药物从肌肤渗透。浸渍二法,基本相同,但渍法要求比浸法的时间更长一些。如风寒汗不出,热水浸足,围背安睡。“小便不通,黄酒浸足。水肿从足起至腹,赤豆,加水,煮烂取汁,温渍足膝。”
35.泽法
以少许药液经常泽润。如治头发脱落,以白芷、附子、防风、辛夷、川芎、当归、大黄等常泽发,可生发。
36.浇(淋)法
用药水由上往下淋。如治烫火伤,冷烧酒浇患处,鸡蛋清调墨涂,免起疱。转筋,柏叶捣裹,并煎汁淋。
37.喷(噀)法
将药水或药粉散着射出。如麻疹不透,用芫荽,水酒各半,煎喷身上。吐衄、九窍出血,凉水噀面。(按:现代的喷雾法主要用于口咽部。)
38.沥、滴法
是用药水一滴一滴地落于局部病灶上。二法基本相同,“沥”比“滴”持续时间要长一些。如治小儿鹅口,以鹅屎汁沥儿口中。蜈蚣、蝎伤,白矾一块,灯上烧化,滴患处即解。其他如用药水滴眼、滴鼻等。
39.点、注、柱法
一般是用药末集中使用于局部,治局部或全身疾病。如治心痛,用雄黄、火硝等分为末,麝香少许,水调点睛明穴,男左女右,扶行数步即愈。治目中息肉,以贝齿、珍珠等分,研粉,以注翳肉上。治悬壅咽热,暴肿胀,以盐末,箸头张口柱之。
40.灌法
指注入液体药物。如诸虫入耳,以醋、香油或韭汁、葱叶、姜汁等随灌。治小儿霍乱,牛涎灌口中一合。此外,还有用药液或胆汁灌肠等。
含、漱法是用药末绵裹含口内或用药液漱口。含,不吐出,也不吞下;漱,含水荡涤口腔后吐出。如治口臭,细辛、豆蔻含之,甚良。治口热生疮,升麻、黄连末之,绵裹含。齿衄,地骨皮、杞子、麦冬,煎汤漱。(按:含,包括舌下含药。)
41.咬、咋法
以上下牙对位,压碎或夹住药末,多适用于齿科疾病。如取桃仁少许,安虫齿上咬之。以鸡屎白烧灰,绵裹置痛齿上,咬咋之。齿长,生地黄咋之。
42.嚼法
用牙齿磨碎食物或药物。如食醋齿,胡桃肉嚼之即解。瘰疬,皂荚子、连翘、玄参煮过,嚼之。
43.舔法
用舌头接触药物。如治痰喘咳嗽,以皂荚三挺,分夹杏仁、巴豆、半夏,以姜汁、香油、蜜分炙为末,舔之。
44.纳(内)法
将药物放进一定的部位。如寒泻,车前子、肉桂末各等量纳脐。痈疽漏管,三仙丹加朱砂、硼砂,纸捻纳入管。湿热下注生虫阴痒,明矾纳入阴中。还有纳眼眦、纳鼻、纳谷道等。
45.填法
将药物塞满空凹的部位。如治冷痢,肉桂末填脐。二便关格,白矾填脐中,滴冷水。
46.塞法
将药物堵塞或安插于一定部位。如治喘,用巴豆霜、姜汁为丸,橘皮裹塞鼻。耳聋,棉裹铁屑塞耳,口含磁石。还有塞肛门、塞阴道等。
47.插法
将细长的药物或药捻放入。如治二便不通,草乌头、葱蘸插入肛门,名霹雳箭。耳鸣耳聋,甘遂插耳,口含甘草。漏孔,漂东丹,枯矾,赤石脂,冰片,共为末,搓纸捻插入患处。如枯痔钉插入痔核内亦属插法。
48.导法
将药物塞入肛内作通便用,亦可治疗其他疾病。如治大便不通,猪胆汁和蜜导肛内。用干姜、盐、杏仁捣丸导之,治腹胀满不通。
49.枕法
将药物研粗末装入布袋中,作枕头用。如治目痛不得睡,蒸大豆袋盛枕之。大寒犯脑,蒸吴萸枕头下。
50.铺法
将药物平铺于床上,令患者卧。如治瘫痪,酒炒蚕沙铺床上卧,间日一作。(按:此法民间叫“药榻”法;如将药物装入被套中作被盖叫“药被法”。)
51.卧(眠)法
将药物蒸热,令患者卧眠。如治转筋,荆芥蒸热卧之,取汗。腰痛(寒湿痛),蒴藋炒热眠之。(按:此法与铺法类似,但使用方法和要求不同。)
52.坐法
将药物研末,炒热,布包,令患者坐于其上,以治其前后二阴疾病,如治五痔,十年不瘥,炙鲤鱼肠令香,坐上,虫出,经用有效。小儿肺热脱肛。铺活螺蛳令儿坐上面。(按:如将药物制成丸剂或锭剂塞入阴道,治疗妇女白带、阴痒叫“坐药”。)
53.罨、掩法
指用药物覆盖、遮蔽患处,类似现代的冷罨、热罨。如破伤风,葱、蜜、甘草、甘遂捣烂和面为饼,揭起疮痂,罨之汗愈。治毒病后,目赤痛有翳,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渍青布,数易之。
54.托法
用手掌向上承着东西曰托。如治疝气偏坠,用肥姜切片铺板上,堆艾一尖烧之,将烧完时乘热带火连姜艾捣烂,摊菜叶上,向阴囊下托之。初时其冷如冰,少倾滚热,寒湿从汗出即愈。
55.壅法
将药物堆积在一定部位上。如治热暍,仰卧暍入,以热土壅脐上,令人尿之,脐中温即愈。(按:近人以纸圈围脐,填白矾、食盐末于内,滴冷水药上,治疗产后癃闭及前列腺肥大引起的小便不通。这是壅法的改良。)
56.夹、握法
用药物夹腋窝或两腿间或握于掌心。如治风寒汗不出,用苍术、羌活、明矾,姜汁为丸,握手心取汗。或夹两腿间,侧卧暖盖取汗,不汗,热汤催之。治狐臭,马齿菜一束捣碎,以蜜和作团,以绢袋盛之,夹药腋下。
57.套法
是用药物治疗手指疾患的方法。如蛇头疔,用鸡蛋或猪胆套之。
佩(挂)法将药末装入囊中,挂入胸前。一般用于预防疾病。如用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萸,共研细末,绛囊盛之,佩于胸前,可辟瘟疫。小儿疳疾,羊脬吹起,阴干,入汾酒,挂儿胸口,气消后即去之。
58.戴法
将药末装入囊中,放入帽内,戴头上。如治心神不安,用绛囊盛灵砂戴于顶上。(按:现代有用药物表带、手镯及药物口罩亦曰戴。)
59.着法
将药末装入某一疾患的相应部位的衣服内衣上曰着。如治善忘,七夕以蛛丝着(放)衣领中,或以远志着巾角中。(按:现代的药物背心、护肩、蔽膝等均属着法。将药物与服饰相结合作保健用品已成时尚。)
60.包裹法
是用纱布、布帛一类物品将药饼或药物包裹患处。如治小儿痰喘,生矾、米粉以醋和饼,包足心一宿,痰自下。吐衄,蒜泥裹足,引热下行。转筋,羊毛醋煮裹脚。
61.勒法
用布带一类的东西捆紧。如回乳,缴脚布勒乳一夜,即回。
62.兜肚法
将药末装入布缝制成兜肚形状的用品内置于脘腹部。如用白檀香、羚羊角,沉香、零陵香、白芷、马兜铃、木鳖仁、甘松、升麻、血竭、紫丁皮,加麝香和艾绒作兜肚,兜患者肚上,治遗精、白浊及妇女经脉不调,赤白带下。
63.扎法
用布带或丝线缠束腰部、手指及瘿瘤上。如孕妇肾虚腰疼,酒炒黑豆布包,作腰带扎腰上。鼻衄,以红线扎右手中指中节上。瘿瘤,芫花,壁钱煮线,系患处。
64.梳法
用梳子蘸药梳头。如蓖麻子浸油梳头,长发令黑;大麻子及叶,并沐日梳,长发;榧子同胡桃、侧柏叶浸水,梳发不落。(按:现代有将药液装入梳体的贮液腔内,梳头时经过空心的梳齿均匀地涂在头皮上,经头皮吸收后起保健和治疗作用。)
65.染法
用药汁将须发染黑。如治白发,用黑豆煮醋染。醋石榴,染须发。
66.抽法
此法有抽吸通气的作用。如治肾虚耳聋,用巴豆仁、川椒、菖蒲等分研末,加全蝎、松香、黄蜡为条,放耳内抽之。(按:现代抽脓、抽胸水、腹水等均属抽法。)
67.踏法
指用脚踩在器械或药袋上。如破伤筋挛,竹筒穿绳挂腰,坐时以脚踏滚之,一月效。脚气上逆,川椒盛囊踏足下。
68.蹬法
指脚向下用力踩。如治虚中风,口噤不能下药,足蹬热水葫芦取汗。
69.拍法
用手蘸药水拍击患处。如天行烦乱热极并伤寒水结胸,饮停心下不散,用芫花浸水拍胸前,热除为度。
70.鞭法
用物抽打。如治小儿语迟,伯劳踏枝鞭之。不啼,冷水灌少许,外以葱鞭之。(按:现代的药棒疗法与以上作用类似。)
71.刷法
刷如治发癣,斑蝥,白酒,以毛刷蘸酒,刷头癣处。固齿用青盐、补骨脂、花椒、白芷、细辛、薄荷、防风、墨旱莲等生晒研细末刷牙。(按:现代已制成各种中药牙膏刷牙,防治齿病、感冒以及乌发等。)
以上诸法,有些比较原始古老,但可给人以启迪;有些虽然方法基本相同,但在手法和使用上稍有差别,如抹、拭、揩法及浸、渍法等;大部分疗法,现在仍可根据条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继续运用,有一部分已经过改革、延伸,更适合现代医疗发展的需要,如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离子导入、超声雾化、红外线、激光照射以及磁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