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医人遗忘的整体观念,深思!(好文)

文 / 中医出版
2019-04-08 18:07
关键词: 整体观念;中医

中医治病看到的不仅是生病的人,还应该看到病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看到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部位而是要看到整体。但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许多医生,他们的整体观念已经还给老师了。

联想起前几年,在“非典”流行之始,有的地方出现了抢购“白醋”和“板蓝根冲剂”的现象,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你们中医说的!”我回答他:“至少不是我们这些中医说的,因为中医从来不认为,外邪侵犯人体可以统一用喝醋或喝清热解毒药来‘预防’。”

中医治病看到的不仅是生病的人,还应该看到病人和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看到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部位而是要看到整体。例如,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会产生影响,因此,人要积极地适应自然的变化,与自然保持和谐统一,以维持人体自身的协调平衡。其实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冬天天冷、气温低,人体不仅依靠自身产热,还应该多穿些衣服以达到保暖的效果,这便是人积极适应自然的表现。其次,通过调动和提高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就能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即中医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我们现在有些人过度依赖药物,甚至把药物当作“护身符”,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与疾病的抗争中,药物的作用是有限的,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气非常重要。即便是用药,其出发点也在于调动人体的正气以抵御病邪,所以,医生必须根据人的体质特点、所处的地域条件选择相应的药物,目的是为了让患者自身抗病能力增强,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产生相对的平衡协调。如果仅仅立足于从病人身上寻找诊断的证据,再根据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这就是中医的巧妙之处,也是中医的难学之处。

如果出一道考题:“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信绝大部分学中医的人都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因为从我们进入中医院校的那一刻开始,老师们就反复强调,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那么,什么是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就是要在整体的、联系的高度看待健康和疾病,所以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衡在局部的反映,站在这一高度就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种理念不仅是中医的标志和特征,而且贯穿于中医的保健、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举个例子,福州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湿热比较重,这里的人容易“上火”,因此,人们平时总喜欢喝些“凉茶”来降火。可是对于一部分有胃病的人,往往不能承受过多的寒凉药,喝了“凉茶”之后可能会觉得胃不舒服或呕吐、泄泻等;再有就是冬天不宜喝太多“凉茶”,否则也容易出现腹痛、泄泻等。所以,中医用药就必须从整体考虑,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而西医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证明了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许多重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的防治方面,当人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个体化治疗”时,这才恍然大悟:1800多年来中医学所倡导的整体医学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最先进的。什么是“个体化治疗”?“个体化治疗”实际上就是“因人制宜”。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发现:制定治疗方案还必须考虑到患者生活的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季节因素,这就是中医的“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

遗憾的是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许多中医师,恰恰在反其道而行之。当他们抬头仰望着“个体化治疗”的光环的时候,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抱着金饭碗要饭”,在医疗和科研实践中彻底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丢掉了,追求的是,针对某一类疾病制定一个统一的方案或协定的中药处方,甚至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推广使用。试想,这样的“中药”还是中药吗?在丢弃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灵魂而仅存着“中药”外壳的防治中,中医人还能够昂首挺胸地说中医在防治重大疾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吗?显然,由于偏离了中医的基本思维,中医特色和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

愿明天的你依然会相信

点击「写留言」参与讨论

给大家推荐《黄帝内经》二十论,点击阅读原文或扫码可直接购买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对《黄帝内经》成编之前的先秦诸子文化、《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以及西汉文化等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资料进行梳理和解读,探究它们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之后对“《黄帝内经》讲了些什么”,梳理相关内容。最后探讨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和意义。

END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