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医俗语,不可不知!

文 / 中医出版
2019-04-08 09:24

如“痿”“偏枯”,是从俗语而来,中医认为“痿”的病因是肺燥叶焦,中风后遗症偏瘫叫“偏枯”,都以自然界树木枯萎直接借喻;

“疰夏”“秋燥”等病证名称来自气候的俗名;

小儿成长期的“变蒸”,很通俗,意为蒸蒸日上;

“百日咳”叫“鸬鹚咳”,以“鱼鹰”比喻病;

“鸡鸣泻”“五更泻”“鼠瘘”(颈淋巴结核)、“狐惑病”等,都是生动地反映疾病症状的俗名,后被中医学接受定为专业术语。从俗称中吸取精华是中医学专业名词术语的来源。

民谚是闪烁民族智慧的炼语,是传承文化的精华,其中不少反映了我们民族医药卫生保健的优良传统。如:

疥是一条龙,先从手上行,腰间转三匝,屁股上插翎。

这是说疥的发病特点,往往是先起于手上,而终于臀部。

药补不如食补。

三分治,七分养。

寥寥数语足以反映中华医药风俗。

若要小儿安,须得饥和寒。

少吃一口,安稳一宿。少吃一盘,安稳一天。

皮肤病是洗不洁,肚子病是吃的稜。

鱼生火,肉生痰,萝卜、青菜保平安。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起早眠,益寿益年。

笑一笑,十年少。

这一类的俗语在民间社会以口头的形式传承,实际上是很好的健康教育形式。

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把疾病发生水肿与预后关系的医理一语道破。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这句古老民谚生动地阐明了中医治法,这是从生活经历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科学道理。

话是开心的钥匙。

心病还须心药医。

通俗地道出了心理疗法的精髓。

枇杷黄,医生忙;橘子黄,医生藏;萝卜上场,医者还乡。

形象地描述时令节气和发病的关系。

有些流传于民间的验方和特殊疗法是以歌谣的形式存在的。如:

两片生姜一根葱,能治感冒与伤风。

穿山甲,王不留,乳母服之奶长流。

知母贝母加冬花,咳嗽气喘一把抓。

身有祖师麻,不怕棍棒打。

总之,语言系统的民俗也和中医药知识相交织。

以上列举的一些事例,反映了民俗与中医之间的种种关系。作为世俗文化的民俗与中华传统文化精英——中医药学两者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大国之兴,文化先行,

国家强则中医药学盛。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推荐好书《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下单)

本书从丰富的民间医术、民族医药入手,探讨了其与中医学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得益于历代先民留下来的精神观念和生活习俗。

这些文化传统互相吸收与促进,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医疗传统。在民俗中挖掘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在民间普及中医药,让中医的价值观更“接地气”“贴民心”地熔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养生保健、医疗卫生等活动之中。

本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民俗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柒)》,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0423,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