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来袭,老中医5招克制痛风“狂魔”,请转告家里人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3-30 10:50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痛风之痛,让再英雄的人都变得脆弱。中医学在很早就对痛风有一定的认识,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黄帝内经》中叫“痹症”,在《金匮要略》中叫“历节”,在《丹溪心法》中叫“痛风”,在《医学正传》中叫“痛痹”,在《景岳全书》中叫“风痹”,在西医里,对痛风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但无论叫什么,病因大致都是那么几个方面。在中医看来,痛风的发作无外乎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原因。在临床上,常常会分为湿热痹阻、风寒湿痹、痰瘀阻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五种证型。

1.湿热痹阻型

湿热痹阻,很显然是湿热交蒸,导致经脉痹阻所致。在临床上,一般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等主证,并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等症状。在舌脉上,常以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为特征。

那么,以湿热痹阻为病机的痛风该如何治疗呢?在治病之前,得先确定治疗原则。既然病机是湿热痹阻,治疗就应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原则。至于要用什么方药治疗,我们通常会首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2.风寒湿痹型

风寒湿痹型痛风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类型了,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导致阻滞经络,痹阻不通,从而发生痛风。在临床表现上,通常以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为主证,或伴有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等症状。

在舌脉方面,常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为主要特征。以风寒湿痹为病机的痛风,应该怎么治疗呢?从原则上来看,应该采用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法。可以选用桂枝乌头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3.痰瘀阻滞型

如果痛风患者出现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为主证的,就要考虑是痰瘀阻滞证了,出现这种证型大多是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导致的。一般情况下,还会伴有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等症状。

在舌脉方面,常以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为特征。如果是以痰瘀阻滞为主要病机的痛风患者,在治疗上应以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为原则。在选方用药方面,可以采用二陈桃红饮加减(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4.脾肾阳虚型

脾肾阳虚型痛风患者常常会出现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等主证,也会伴发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等症状。在舌脉上,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为主要特征。为什么痛风会出现脾肾阳虚证呢?大多是由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所导致的,一般可采用健脾益肾,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临床用药时,可按照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肉桂、白术、党参、茯苓、黄芪、杜仲、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骨碎补、金毛狗脊等)调理。

5.肝肾阴虚型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属于肝肾阴虚证的也是十分常见的。那么什么情况会导致肝肾阴虚呢?一般来说,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就会发生肝肾阴虚的痛风。这种证型在临床上常以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等为主证。也可能会伴发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等症状。

在舌脉上,多以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为主要特征。在治疗上,可采用补肝益肾,祛风除湿的治疗原则,选择方药时,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龟版、鳖甲、菟丝子、女贞子、伸筋草等)进行调理。

痛风的治疗讲究辨证施治,但也有一个总的原则,比如痛风在急性发作的时期,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可采用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方法;如果痛风在慢性发作的时期,治疗就应以扶正为主,可采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方法。

Hello,伙伴们

就可以关注我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