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诊费的一些旧闻

文 / 国易堂中医药
2019-03-29 16:03

新认识的一位中医博士对我说:“这两年中医诊费上涨太快了,有些年纪轻轻的中医,诊费动不动就是三四百!太离谱了,我还是觉得中医的诊费要低,医德很重要。”

我问:“您应该是做研究,不做中医临床吧。”

他说:“是的。”

我笑笑,没说什么。

中医是灵活的,中医的诊费,自古至今也都是灵活处理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拿诊费的高低来说事儿,更不能拿诊费的高低来衡量医德。

关于中医诊费的一些旧闻


那么,不妨说说这方面的一些旧闻:

解放前,中医流行一句话,叫“穷人治病,富人掏钱”。所以,很多中医遇到穷人都不收诊费,甚至连药都免费赠送。而给富人看病,那就得要诊费了,而且很贵。我的师祖袁竹荪先生,民国时在上海,最高诊费达到过三百大洋一诊。人家给得高兴,给得有面子,因为这既是尊重医生的学问和劳动,又是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健康,还是在做公益,让医生有更好的条件去救治更多穷人。一举多得,其中还体现了深深的人情味和信任感。

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穷人”和“富人”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富人则是财奴,越富越小气,在医生面前甚至喜欢通过不付诊费来体现自己跟医生关系好,或者体现自己有面子有地位。遇到这种人怎么办呢?如果身边全是这种病人,医生如何生存?

办法是有的,你不是不给诊费吗?那么可以把药费算贵一点,这样,诊费就包括进去了。现在很多医院都是这样,一个主任医师,挂号费14元,真这么不值钱么?没有,还有各项检查费用,各种药费去弥补诊费的亏空。地方上的很多中医诊所也是如此,病人总以为医生的处方只不过是一张纸,几分钱的成本,五块钱的诊费都太高,那就索性不收他们诊费了,全算在药里。

还有一些中医,没有药房,只开方不抓药。这类中医现在非常少,解放前很多。这类中医遇到不爱给诊费的病人怎么办呢?凉拌。也就是敬而远之。当然,有空的时候还是会给你看,忙的时候,钱给得多的先看,有钱不爱给的后看,或者根本就排不上号。这也不算是医德不好,人家中医也要生活,而且可能也想适当改善改善生活。

还有的时候,是医生主动不收诊费。我以前就遇到过这样的中医,我给他介绍一个病人,病得很重,第一次去看的时候说:“是小唐介绍过来的,诊费就免了吧。”第二次、第三次,都没给,第四次就约不上了。我得知是因为一直没给诊费,再去说合,表示愿将以前的诊费双倍补齐,请他继续看,但是老先生拒绝了,他说:“不是因为钱,而是这个人没有感恩之心,把你我的热心和恩惠看做理所当然了。所以,他另请高明,可能更妥一些。”

哎,老先生的脾气就这样,令人摸不透,但仔细想想也是合情合理的。以后遇到客客气气嬉皮笑脸和蔼可亲不收诊费的中医,一定要小心,这里说不定就是一个大坑!如果是个年轻中医,那就更得小心,人家可能是拿你练手呢!

而练手一事,也是有的。前不久,还有位中医好友就跟我讲,他遇到老不给诊费的病人,就很高兴,练手的机会来了。以前不敢用的药,现在敢用了。用了可能无效的方,也可以试试了。更可怕的是,这位中医还不是年轻中医,而是五十多岁的老中医!总之,稍微好点儿的中医,在长期跟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早就磨炼得老奸巨猾了。作为病人,赶紧把病治好就得了;至于占便宜的事儿,想都不要去想。

那医生为什么非得收诊费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生是要靠自己的学识和劳动挣生活费的。一张处方,看上去只是一张纸、几个字,但这张纸背后,买了多少书,拜了多少师,外加多少个不眠之夜的苦功,多少大病当前的心惊胆战,包括看你这个病时的绞尽脑汁,把这些摊进去,就不止几分钱了。作为病人,我们反倒希望这张处方更值钱一些。

第二,收诊费是在给病人和医生自己消恶业。疾病作为一个“果”,它是有“因”的,这个因,往往是与病人自己的生活有关。试想,你整天大鱼大肉,喝酒熬夜玩女人,然后三高了,难受了,甚至小便不利、阳痿早泄、精中带血、不孕不育,这是上天给你的惩罚,医生都给你治好了,让你继续去过着西门庆一样的生活,那医生岂不是逆天而行?上天会惩罚他的,所以很多中医治病救人一辈子,最后却没什么好报。

只要是深有传承的师父,在教徒弟的时候都非常强调这一点:治病不难,难在治人、治心,要让病人改恶向善,至于收诊费,无非是替天行道,收他点罚款而已。而这个钱还不能存着,必须赶紧用掉,用于救济穷人,那是最好不过的。因为真正的穷人的病,往往是出于饥饿、劳累,治这些病不用背恶业,而是积德。据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某位先生,生前业务繁忙,收费也很高,但去世的时候,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但他子孙繁荣昌盛,这就是真正懂了行、得了道的医家,积了德。

第三,付诊费,是在表示对医生的尊重,也是促使他更好地开处方。试想,酒席宴前,你得知某人是中医,就把胳膊伸过去说:“给我好好脉,看看我有啥病不?”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一般的中医,只要不是实在抹不开面子,这时候都不会给你号,一般都是敷衍你一下而已。这时候要是真的给你望闻问切起来了,岂不是要破坏饭局的良好氛围?即使给你开了方,你也不会吃的。如果你恭恭敬敬地登门求治,并且奉上不菲的诊金,医生肯定会认真给你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思想,大家都是有的。

所以,中医诊费的高低,不是个问题。实际上,每一位中医,只要有水平,都会生活得很好。至于诊费,只不过有的收在明处,有的收在暗处。相比较而言,病人还是希望明明白白花钱。同一个病,人们更希望医生的水平值300元,开出的药值200元。如果医生诊费收10元,却开出800块钱的药,那吃亏的还是病人。

关于中医诊费的一些旧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医院的国家,远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年间就有了。有文献、资料显示,公元2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平帝刘衍在各地设置医治场所,配备医生、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估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立的临时时疫医院。但这个临时医院的具体称谓当时并无记载。

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出现了专门免费给士兵治病的“庵庐”,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医院。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孝文帝(元宏)在洛阳设立“别坊”,凡是贫穷害病无力医疗的,都可以在“别坊”就医。

唐朝的医院叫“病坊”,大约在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就开始有“病坊”的名称了。不仅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有,其他各州亦有设立。这时的“病坊”大多是设在庙宇里的。五代时,个别病坊曾有改名为“养病院”的,名称亦很接近现代了。

公立慈善医院的设置在北宋时达到巅峰,当时叫“安济坊”,与居养院(惠养鳏寡孤独的济贫机构,类似政府补助性质的养老院、福利院)、漏泽园(政府补助性质的公墓、陵园)等福利机构的设置一样,完全依赖于国家权力,财政支出不仅由政府统一埋单,而且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福利制度,是北宋经济强大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

除了公立医院,还有一些私立慈善医疗机构。南齐永明九年(公元491年),吴兴一带大水,疫病流行,竟陵王萧子良把自家住宅拿出来,设医置药,收养贫病,这可能就是中国私立慈善医院的雏形。

魏晋南北朝,随着佛教的兴盛,寺庙渐渐多了起来。寺庙拥有的土地有政府划拨的,也有信众捐献的,不缴赋税,是经济实体。部分寺庙为了普度众生,招徕信众,就办慈善,其中就包括医疗慈善。

关于中医诊费的一些旧闻


特殊的诊金收取方式

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等各种因素,“公立”与“私立”慈善医院的设置并不能满足老百姓就医的需求。大多数老百姓看病,还要去医馆或者请医生出诊。

古代的就医情况是这样的:可以到医生的家里或者诊室(城里的医生这样的情况多些,比如清代苏州的叶天士),有些重病,患者来不了,则会找个人通知医生,请医生到患者的家里去诊病。而实际上在广大的乡村,这样的患者占多数。于是,就有了中医特殊的诊金收取方式:视病人经济状况收诊金。对权贵人家收取费用高一些,对贫苦百姓则少收或不收。

想想也是,权贵人家去请名医,诊金给的少了,自己也没面子。

中医很多,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沿街串巷摇铃问诊的,有到药店坐堂的,也有的自己开个小诊所,这些都仅能维持生活。但名医就不一样了,家里基本是门庭若市,每天应诊的病患都要排队。

那么这些名医的诊金大概有多少?远的不可考,就以民国为例吧。上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北京城内的“四大名中医”(具体名讳至今尚有争议),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而且他们轻易不出诊。

一块银元什么概念?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一块银元差不多够置办一三轮车的年货。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可见诊金相当高。

与此同时,在天津,有位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泰斗,名字叫张锡纯,面对每天上门求诊病患,无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曾云:“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1913年,黄河泛滥,张锡纯路遇一灾区孤儿流落至大名,病饿垂危,便携至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1933年,张锡纯逝世前终于查清张俊升的父母为河南滑县卢姓,遂为他改名卢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