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知识够成为中医吗?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是不是有很多人对中医的教育感到很奇怪呢?
中医学院毕业了,甚至硕士、博士也毕业了,各种考试也考过了,为什么还没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呢?
1、合格中医的标准
合格的中医应当是对常见病能够准确的诊治,标准是一般的外感病1~3剂治愈,杂病1~2周可以见到疗效。
2、好中医的标准
好的中医就是在合格中医的基础上,对于疑难病、罕见病有分析判断的能力,提出有根据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实践证明能够获得较好疗效。
还有要能力发现医学实践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合格中医所需的知识结构
合格的中医所需的知识结构,除了要学好中医学院开的课程外,要重点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学,这9门核心课程。标准就是背会,透彻理解,准确运用。
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脏腑的功能、气、血、津液、精、神等,中医诊断学中的证、病因、辨证方法等,这些基本概念必须准确掌握,即内涵是什么,外延在哪里等必须是清楚的,不能是模糊的,似是而非的。
每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常用配伍方法(包括配伍禁忌)、用法用量(包括炮制要求、煎服要求)、现在药理研究的成果(主要药理作用、有效成份、有毒成分等)。
每个方剂的药物组成、药物用量、药物的比例、主要功效、主治病证、原方的主治病证、拓展运用方法、煎服方法、加减方法等。
每条经脉的循行部位、每个穴位准确位置、取穴方法、针刺、艾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些都必须要记住,而且要理解。
对于四大经典,首先是背会原文,然后是透彻地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用于临床,或根据原文的精神进行拓展运用。
4、好中医所需的知识结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原序中说他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才写成《伤寒杂病论》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第二》中要求医生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张仲景和孙思邈是好医生的典范,将他们成为好医生的要求具体化,就是在上述合格中医的基础上,反复研读经典、读历代名著、历代本草、历代医案等。
除了四大经典以外,历代名著也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晋代皇甫谧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金元四家的代表著作,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的《医宗金鉴》,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著作等。
历代本草著作也很多。
具有代表性的如汉代《神农本草经》、魏晋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等。
历代医案也很多。
最著名的当然是明代医家江瓘父子编的《名医类案》,以及清代魏之秀的《续名医类案》,还有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
5、蒲辅周先生是怎么读书的
蒲辅周先生是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当然是公认的现代好中医,看看蒲老是怎么读书的。
蒲老读过的书目:
《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证治准绳》、《张氏医通》、《本草纲目》各一遍;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指掌》、《金匮翼》、《医学心悟》各二遍。
以上只是1955年调到北京后系统读过的书目,在其一生中只是读书、临证,戒除一切嗜好,所读书目几乎包括了从《内经》、《难经》以后至清代各家的重要著作。
蒲老最推崇的著作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伤寒温疫条辨》。
蒲老认为,学习中医应以《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为主。
他说:“《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
又说:“《伤寒》、《温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一详于寒,一详于热,温病是在伤寒基础上的发展。
《金匮》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暍’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
蒲老对《伤寒》、《金匮》二书推崇备至。
他曾回忆说,在刚开始应诊时,由于家传的缘故,求诊的人较多,有有效的,亦有不效者。
为此,决心停诊,闭门读书三年,把《内》、《难》、《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
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上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所在。”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